2022年07月28日更新消息 重磅!2021中关村金融科技30强榜单揭晓

导读  7月27日,2022中关村金融科技系列活动—第六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暨2022“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金融安全...

  7月27日,2022中关村金融科技系列活动—第六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暨2022“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金融安全专场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邀请相关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商业精英、媒体人士等共同参与,聚焦金融科技前沿和热点问题,为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析行业问题、提供最新思路,并共同见证了《2021中关村金融科技30强榜单》(简称“2021年30强榜单”)的发布。

  当前,金融科技已然成为全球各国抢占发展新高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北京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先城市,中关村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聚集区,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目前,中关村拥有近500家金融科技企业,聚焦支付、供应链金融、保险科技、智能营销、监管科技等领域。在《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的引领下,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海纳八方英才、夯实基础设施,走出一条科技支撑、创新为本、应用落地、融合发展的独具特色的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推动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对北京金融科技优质企业的宣传力度,特推出“2021中关村金融科技30强榜单”(如图所示)。

  一、金融科技企业标准及评价条件

  2021年30强榜单面向致力于通过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密码技术、量子计算、生物识别)等提升金融监管效率、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提供方式的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

  2021年30强榜单备选企业的参选条件为: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登记注册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含)以上,持续经营满一年,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具有相关金融业务资质或营业收入中30%(含)以上来自于金融机构;符合国家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中重点支持的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且依法合规经营;拥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效果较好,具备核心竞争力与持续成长潜力。

  二、金融科技企业指标体系及评选过程

  2021年30强榜单兼顾科学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等原则,本次评选着重关注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全面综合地反映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数据源主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和第三方获取,包括政府公开数据、权威机构的公开出版物等提供大数据服务的网站。评选过程综合考虑企业风险及合规性等情况,以及参与金融科技标准研制情况,优先对参与金融科技标准研制的企业进行综合实力排序作为30强榜单推介企业。

  三、底层技术持续创新,智能风控成主流

  2021年30强榜单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的金融科技企业占比较大,采用物联技术的企业数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随着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ABCD+”技术生态正在逐步完善。其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较高,并且应用场景广泛,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的条件。

  2021年30强榜单中,提供金融监管与风控的企业数量较多。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金融科技直接或间接导致金融风险的交叉性、传染性、复杂性和突发性问题更为突出,金融安全作为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随着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自主风控体系要求趋严,监管科技和智能风控将为金融科技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技术人才需求较高,专利布局持续推进,资本助推企业估值提升

  2021年30强榜单中,金融科技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较高。当前,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金融科技加快向其渗透,加大了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未来,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将持续扩大,金融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将持续提升。

  2021年30强榜单中,金融科技企业专利布局持续推进,专利逐步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目前,专利数量已成为金融科技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也反映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专利布局将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产品创新。

  2021年30强榜单中,金融科技企业估值集中在10亿-100亿,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估值普遍较高。技术和产品是金融科技企业估值的基础,较高的估值表明企业的研发实力获得资本认可,将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021年30强榜单对推动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中关村金融科技的创新活力,彰显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的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将继续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推进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有效对接。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邓健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