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6日更新消息 出逃印度情绪骤起,中国手机下一站在哪?

导读  来源:豹变  ‘核心提示’  曾经被中国手机厂商寄予厚望的印度,如今为何频频变脸?  作者|王么么  印度,一个人口基数庞大、...

  来源:豹变

  ‘核心提示’

  曾经被中国手机厂商寄予厚望的印度,如今为何频频变脸?

  作者|王么么

  印度,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增长迅猛的国度,在过去十年里,一度被中国手机厂商寄予着“持续提振销量”的厚望。

  然而在最近一年里,印度却频频以“涉嫌洗钱”、“逃税”、“做假账”等各种由头,不断打压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这也让大批在印经营的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当地营商环境的加速恶化恐将影响到了既定战略规划。

  日前,就有媒体报道称,荣耀CEO赵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荣耀几年前就在印度有团队并经营了很长时间,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荣耀印度团队撤出。但对于这种说法,荣耀方面予以了否认,并对《豹变》表示:“荣耀印度目前运作良好,后续也将持续发展。”

  虽然荣耀否认撤出,但不争的事实是,市场上出逃印度的情绪渐起。随着中国本土智能手机消费的饱和,出海仍会是中国手机厂商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只不过,未来,出海目的地的选择、如何保护核心技术不外流,以及如何在存量博弈环境中挖掘到更多新的机会,则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手机厂商屡被发难

  过去几年来,印度一直借以数据信息安全、推行“印度制造”等理由,禁止华为、中兴等中国通讯服务商参与当地5G试验;同时提高进口关税,以削减中国手机在印销售竞争力;并禁止200多个中国应用程序,其中不乏TikTok、WeChat等现象级APP。

  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当中的断点式“动手”,自去年12月起,印度方面对在印经营的中国企业来了一轮既高频、又猛烈的持续打击,而打击的重点则更多瞄准了中国手机厂商。

  去年12月份,印度税务部门以涉嫌逃税为由,突击搜查了小米、OPPO、富士康等位于印度第四大城市金奈的斯克里伯鲁布德工业园附近的几个办公室,原因是“该部门收到‘可靠情报’表明上述企业涉嫌做假账逃税”。

  斯克里伯鲁布德曾是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之一。2014年中,同样也是打着所谓的“税务”问题,印度政府查抄了诺基亚在该工业园的全部资产,这使得后者被迫停产,解雇遣散了当地工人。

  在突袭小米印度公司几天后,印方在一份声明中称,在调查发现有逃税行为后,已向小米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向该公司追缴65.3亿卢比(约合5.6亿元人民币)税款,覆盖经营时间从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

  2月,印度税务部门称,华为一个印度子公司至少在两个财年的收入申报中存在差异,“在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仍将75亿卢比(约合6.3亿元人民币)以股息的形式汇回母公司,以减少其在印度的应税收入,同时冻结了华为印度子公司的银行账户。

  4月,遭受打击的主角依然是小米。印度反洗钱机构称其在调查中发现称,该公司在向三个外国实体汇款时违反了印度严厉的货币法,印度执法当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银行账户中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小米随后将印度执法局告上法庭,资产冻结得到解除。

  仅仅过了三个月,印度执法局一天之内在全国44个地点突击搜查中国手机厂商VIVO及相关企业办公地点,声称要调查其是否从事洗钱活动。该机构指责VIVO将近80亿美元转移到国外(主要流向中国),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印度执法部门冻结了VIVO的119个银行账户,总金额高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9亿元人民币)。对于这些指控,VIVO向当地法院寻求撤销账户冻结的决定,得到的结果却是,其银行账户冻结允许解除,但前提是向银行提供95亿卢比(约合8.0亿元人民币)的担保。

  同样是在7月,印度财政部又发表声明,称印度税收情报局在调查时发现,OPPO逃避关税金额涉439 亿印度卢比(约合37.2亿元人民币),“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缴纳税款”。

  尽管中国手机厂商已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迎接印度营商环境巨变的心理准备,但过去这半年多时间里,印度对小米、OV等中国手机巨头的频频重锤,以及在行事上的不讲“武德”,还是让他们大呼意外。

  按照分析人士的推测,未来,或许只有少数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手机厂商,才有机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维持在印的经营运转;但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也到了不得不考虑去留问题的时候了。

  曾经的“淘金”圣地

  尽管当下印度屡屡对中国手机厂商发难,但在数年前,那里确实是一片充满潜力的热土,也是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必争之地。

  人口红利是中国手机厂商扎堆印度的核心所在。2015年前后,印度当地智能手机渗透率仍然只有17%,按照同年印度人口13.1亿计算,至少还有超过10亿印度人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的首购用户。

  更何况,按照人口研究学家预测,按照增长态势,印度人口(2021年为13.9亿)将于2023年首次超过中国。

  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快速爆发的另一重要原因,得益于印度在1991年开启的电信市场化改革,这使得本土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升级。

  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后,印度城镇网络3G覆盖率达到35%,同一年运营商开始尝试提供4G网络。网速迭代,直接刺激了当地对智能手机的购买需求。

  其实,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并非是小米,而是也曾拥有过高光的一个广东品牌金立。2007年,在那个诺基亚一统全球江湖的年代,金立选择与印度手机制造商Micromax合作,做起贴牌生意,并一度成为后者产量占比高达60%的供应商。

  2010年,金立成立海外事业部,2012年年中,金立决定砍掉ODM并成立印度分公司,尝试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机。在时任总裁卢伟冰力主下,2013年1月,金立手机正式在印度市场上启动销售,当年销量约为100万台。

  据金立官方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金立手机全球出货2800万台,海外占比高达55%;其中,印度出货量接近400万台,成为印度第六大手机品牌。

  同样是在2014年,小米通过与当地电商合作全面进军印度市场,凭借其一贯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以及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在印度一战成名。到了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出货量首超三星,当季市占率达到25%。

  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1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62亿部,其中,小米出货量为4050万部。一季度小米就以28%的市占率位列第一,三星紧随其后,VIVO、OPPO和realme分列第三、四、五名,市占率分别为18%、14%和12%。

  而OPPO和VIVO直接参考了国内“主攻线下”的战略思路,类似于以代理的身份入驻核心城市,并在周边城镇、乡村等配套设立服务中心,以满足当地人对手机零售的需求。

  这并不难理解,印度的城市乡镇形态与中国有着些许相似度。印度的公共交通并不完善,加之电商渠道也只能覆盖部分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和小城市主要还是以线下渠道为主,两家手机厂商在线下方面的建设,为自身增加了更多销售机会。

  尽管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印度官方集中打击对品牌方们依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Canalys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市占率显示,小米、realme、VIVO、OPPO 四家中国手机品牌总占比达到67%,虽然这个数值可以说依旧可观,但还是较上一年整体下跌了五个百分点,受波及最严重的小米同比下跌了十个百分点。

  下一站在哪?

  从金立手机闯入印度到小米多季蝉联销量榜第一,过去十年里,中国手机厂商一直是印度电子通讯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

  但随着当局“印度制造”战略的推行以及对外经贸政策的嬗变,政府扶持本土手机厂商的决心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有了后来的——

  2015年、2017年、2018年接连调高进口关税,以及对电路板、摄像头模块等多种电子元件征税;2020年修订FDI(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要求与其接壤的国家在投资印度前,必须经过印度方面审查;2021年,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要求获取中国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等等......

  尽管印度扶持“亲儿子”的心思可以理解,但这种先引入、再不断抬高政策“门槛”的操作却对中国手机厂商并不友好。毕竟,自2015年起,小米、富士康、OPPO等企业就已在印度本土砸入重金建设工厂,仅小米一家至今在印度就有7座工厂。

  一时间,外界不免产生这样一系列猜测:中国手机厂商会不会出逃印度?下一站会是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吗?如果第三极国家的红利也出现衰退迹象,那手机厂商未来新的商机又在哪里?

  对此,小米方面向《豹变》表示,公司会在遵循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不同的民族信仰、人文之上开展业务;其次,相较于追求市占、市场排名等指标,小米更愿意做的,是针对每一个海外市场的独有体验打磨产品,以提高用户体验;最后,不止印度市场,在“出海”战略下,小米会在全球更多市场展开合作,推动本地化生产。

  基于对印度市场的深刻理解与已积累下来的经验,未来,荣耀在印度的经营模式将会适时做出一定的调整。

  赵明表示,“我们会秉承荣耀一贯对商业模式的设计,我们运作模式的落地以及整个风险管理会作出综合的判断,现在还是对于印度市场今年给我们做出了正的贡献利润,未来会采取非常稳妥的方式在印度市场,印度因为毕竟是人口非常大市场也非常大,今天荣耀的整个能力来讲,我们会采用相对更适合荣耀的方式开发印度市场。”

  站在更高维度的手机消费端,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全球范围内的手机消费或多或少都有步入存量竞争阶段的迹象,加上疫情的持续、换机周期的延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消费欲望。

  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较为显性的现象,即:高端机渐成拉动各大手机厂商销量的重要引擎。

  今年618期间,5000元及以上高价位段的手机出货量同比不降反升,苹果依然是高端机型乃至整个智能手机的制霸一方,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苹果售出700万部iPhone,占整体销量的一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国产手机厂商纷纷在折叠屏、影像、快充续航等方面发力,并陆续站在了“高端化”赛道当中——

  小米提出走高端之路,称要将产品、体验全面对标iPhone;OPPO认为只有做高端产品,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VIVO的高端化要以用户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基石,追求极致产品;荣耀则是以荣耀Magic3为起点开启高端之旅......

  在行业公认高端路线是撬开增量空间的另一端,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基于消费分级趋势,瞄准下沉市场及第三极国家、打造极致性价比或也是一条活路。

  比如前述小米所提到的,手机产品的设计、开发应更多关注不同市场中、不同用户客群的真实需求和体验反馈,进行优化迭代;再有,眼下人们所理解的手机销售也不再是“买卖”这一单一行为,而是以此为载体,不断获得更多场景、应用等方面的软服务。

  放眼未来,无论是选择出海、还是深耕本土、亦或是双线驱动;无论是走高端路线、还是打造高性价比、亦或是分化主导;手机厂商们是否可以借此突破“零和”其实还很难下定论。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中,只有积极拥抱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始终保持技术、服务的创新热情,或许才能拿到更大的存活概率。

责任编辑:李墨轩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