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1日更新消息 广东省保险业总资产破2万亿,险资加速入粤布局大湾区

导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险资加速入粤布局大湾区。  广东银保监局日前公布了当地保险行业上半年成绩单,原保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险资加速入粤布局大湾区。

  广东银保监局日前公布了当地保险行业上半年成绩单,原保险保费收入3389亿元,保险业总资产破2万亿元。粤险企的罚单数量与处罚金额均实现大幅下降。

  截至今年6月末,广东省保险业总资产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6%。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389亿元,同比增长5.66%,赔付支出871亿元。

  在引导保险资金优先投资广东方面,今年“险资入粤”加速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截至今年6月末,保险资金在粤投资余额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保险资金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金额超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新增投资规模超过337.9亿元。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脚步不断迈进,三地居民在境内的就医需求也持续增长。针对这一变化,广东多家险企开发了大湾区专属产品。自2020年全国首个区域性重疾表——粤港澳大湾区产品专属重疾表落地以来,目前辖内已有18家公司29款湾区专属重疾险及跨境医疗险上市,累计为11.09万人次提供湾区专属医疗健康保险保障992.54亿元。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城市和产业的逐步融合,广东保险业如何迈上新台阶?在陈佳看来,大湾区建设一体化进程还在加速,广东自身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始终处于潮头,尤其在保险业领域具备相当传统优势;另外,港澳地区保险行业的国际性、专业性特征鲜明。如果各大城市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住当前金融科技浪潮,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综合素质与职业操守素养,大湾区的保险行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建立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蜗牛保险经纪CEO尚萌萌认为,广东拥有国内保险意识非常强的规模用户人群,在现有基础上,险企可以持续通过精细化运营,以及更丰富有效的数据化技术,深入挖掘和匹配用户需求,进一步提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同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商业基础设置和完整产业链资源,辖内保险机构可以尝试围绕着被保险人的需求,将保险,医疗、康养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保险生态环境,让用户所有健康和保障的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

  险企罚单数量与处罚金额“双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保险业罚单的数量和处罚金额实现大幅“双降”。

  截至6月末,今年广东省(含深圳)各银保监管机构共对19家保险主体机构开出36张罚单,共涉及罚金660.4万元,相较于2021年同期的61张罚单、1574.7万元分别下降了41%、58.1%。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单笔罚单超过60万元的2笔罚单均来自人保财险,罚单涉及主体为人保财险佛山市分公司和茂名市分公司,两家机构分别被罚款80万元和65万元。而人保财险也是此次统计罚单当中涉及罚金最多的一家保险主体机构。

  6月24日,人保财险佛山分公司因“未严格执行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被佛山银保监分局罚款80万元。就在同一天,人保财险茂名分公司因“农业保险业务资料不真实不规范”,被罚款65万元。

  不过,财险业合规性问题依然是今年的违规“重灾区”,罚单数量18张,相关罚款金额达440.9万元,占年内罚金总额的66.7%。其中,有财险“老三家”之称的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的合规性问题较多。

  从罚款金额来看,人保财险以累计罚金157.9万元位居榜首,且收到今年上半年单笔罚金最高的罚单;太平洋财险以累计罚金88万元位居第二;而平安财险则以70.5万元的总罚金位列第三。

  上述机构主要问题集中于“未依法履行职责”,在被罚的18家机构中,共有9家违规事项与“未依法履行职责”相关,7家与“信息披露虚假”相关、以及2家与“涉嫌违反法律法规”相关。

  其中,各机构及从业人员“未依法履行”的具体职责则各有不同,包括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外利益等销售环节的违规行为,也包括遗失保险业务许可证、内部控制缺位等经营问题。

  财险类罚单为何居高不下?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分析称,财险类产品利润空间大、激励手段多,同等风险程度下这类产品违规的期望收益要高很多,加上巨大的业绩压力,部分从业者往往会因此选择“铤而走险”;另外,随着监管部门近年来对财险类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客观上也让不规范的险企和从业者进一步充分暴露,引起相关罚单增加。

  陈佳告诉记者,在总方针指引下,保险行业监管方略要更加注重科技参与的力度,从大数据应用扩展的角度对行业规范运营进行强力监管;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从业者职业操守教育。对保险公司自身而言,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积极探索高质量增长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创新力度和服务精细度来提升客户价值打造企业品牌才是立身之本。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