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尤其是联盟链,是技术领域公认的传递信任的机器。基于区块链技术以及以个人为主导的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可以有效促进数据要素的流动,助力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日前,在《数“链”大湾区——区块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这样说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和产业协作支撑,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也有诸多突破。但目前来看,大湾区内仍面临人、货、资金流通不畅,数据要素难以跨境、跨域使用等现实问题。
对此,《报告》指出,唯有依靠科技、依靠创新,才能更高效率、最大限度消除联通的障碍和鸿沟,融合制度的差异和不同,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更要用好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破解制度差异坚冰、支撑实体经济跨越和赋能社会治理创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众多科技创新的试验田,目前已有微众银行、腾讯、平安、华为等一批大湾区企业或机构,布局了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众多前沿科技,开展了可信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开源创新生态探索等一系列实践。
例如,微众银行曾于2016年牵头发起了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依托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协作打造了金融级联盟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并实现全链路国产化支持。
据马智涛透露,目前,微众银行已累计服务有效个人客户数达3.4亿,服务小微企业近280万家。微众区块链与多方共建的开源联盟链生态圈已汇聚超过3000家机构与企业、7万多名个人成员;支撑产业数字化的标杆应用超过200个。
微众银行仅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在我国境内和港澳地区共计有10710件区块链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有3282件在大湾区,占总数的31%。从专利申请企业角度看,排名前20的企业中,总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有9家,所申请的区块链发明专利数占比高达53%。
而这背后体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功能定位、创新发展、产业布局、协同发展和都市空间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国宏分析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1.0时代的硬件对接、前店后厂、梯度分工等浅层融合诉求,正在被2.0时代的制度相容、经济相生、社会相通等深度融合诉求取代。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申请最为活跃的地区。”他进一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多元制度环境中实现可信数据流动或利用,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效率和效益,极大拓展经济互为腹地、融合创新的“新疆域”。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有何独特之处?对于这一问题,刘国宏表示,与其他世界级湾区和我国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多元制度格局;二是,“多中心组团发展”的区域融合趋势;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丰富高效”的经济生态基础。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差异,直接体现到数据流动上,就是香港、澳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数据转移管理规则存在巨大差异。受法律规定、操作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大湾区“数据孤岛”问题突出。那么,在非统一制度和规则下,如何实现区域融合和协调发展?
“区块链提供了既有规则框架下的有效解决手段和全新思路。”刘国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分布式、可追溯、不篡改特性,由数据权属主体提出诉求,由专业服务机构依托哈希值比对,验证数据来源真实性及数据内容无篡改,进而实现可信数据的跨域交换,真正把数据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出来。”
责任编辑:李昂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