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上市,享受双重资本市场红利?疫情下经营不利,公司是在甩开烫手山芋
来源:市值风云
分拆海外业务的背景,是海底捞发生了五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下沉市场扩张急需资金。
作者|扶苏
编辑 |小白
7月13日,海底捞(06862.HK)正式宣布分拆海外连锁餐饮品牌“Super Hi”,后者拟以“特海国际”的名称于香港联交所主板单独上市,并于同日已递交招股书。
海底捞为何要分拆特海国际?
下沉市场扩张亟需资金
根据公告,特海国际将采取“实物分派+介绍上市”(Distribution in specie + Introduction listing)的方式上市。
“实物分派”意味着海底捞将其所持有的全部特海国际股份,按持股比例直接分派给现有股东;“介绍上市”则意味着不会发行新股,也不会筹集新资金。
分拆后,特海国际不再与海底捞并表,但目前持有海底捞60.4%股份的创始人夫妇张勇和舒萍,仍将为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
对于分拆动机,海底捞也相当坦率,尤其是公告中的最后一句:
(来源: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公告)
疫情给海底捞的股价和业务均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
过去一年以来,海底捞的股价下跌了63%,目前尚存市值890亿港元。
(海底捞过去12个月股价走势,来源:Google Finance)
截至2021年末,海底捞的同店平均翻台率从去年的3.8次/天降至3.5次/天;同店日均销售额也从9.7万元降至8.7万元,同比下滑10.2%。
(来源:海底捞2021年财报)
经营效率下滑的同时,海底捞却仍在坚持下沉市场扩张策略。
2021年,海底捞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从1205家增长至1329家,同比增长10.3%;除一线城市外,海底捞在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量均有增长。
(来源:海底捞2021年财报)
因此,海底捞的现金流状况日趋紧张。
2021年,海底捞仅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开支就高达44.3亿元,而同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只有38.1亿元。
海底捞亟需“开源节流”之道。
实际上,海底捞剥离旗下子公司并独立上市的做法也并不陌生。分拆后的特海国际,将成为“海底捞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2013年,海底捞剥离了其供应链子公司颐海国际(01579.HK),后者于2016年在联交所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上市。
分拆出来的颐海国际不仅获得了更多外部客户,并能够在公开市场自主筹集资金,还使得当时正处于扩张中的海底捞的资产负债规模有所减轻。
海外业务“烧钱”无底洞
特海国际本身的质地又如何呢?
海底捞进军海外市场的时间较晚,直至2012年才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特海国际在海外共拥有97家“Super Hi”门店,覆盖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11个国家。
招股书显示,东南亚是特海国际的主要市场,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
2021年,东南亚贡献了特海国际56.1%的餐厅经营业务营收,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门店数量占到58.8%(对应为57家)。
(来源:特海国际招股书)
实际上,相较于分拆前的海底捞,特海国际所代表的海外业务的体量很小。
2021年,海底捞(注:分拆前数据,下同)的整体营收为411.1亿元,特海国际的营收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9亿元),后者约占前者营收的4.8%。
体量虽小,但成长性方面,特海国际却还不如海底捞亮眼。
2021年,特海国际营收同比增长41.1%,略低于海底捞的43.7%。
盈利能力方面,特海国际更是远不如海底捞。
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自2019年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21年发生净亏损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净利润率低至-48.3%。
(来源:特海国际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海底捞发生了五年以来首次亏损,当年净亏损41.6亿元。
照此计算,海底捞2021年有超过两成的净亏损,可归咎于海外业务。
(来源:海底捞2021年财报)
在过去光景好的年份,海底捞尚有余力为培育期中的海外业务源源不断地“输血”。此时,海底捞分拆特海国际,“甩开烫手山芋”的意图不言而喻。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责任编辑:杨红卜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