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新城游北山记的翻译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新城游北山记的翻译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蜿。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写作背景]本文作者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自幼能文。熙宁间,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补之随父同往新城。时苏轼为杭州通判,补之登门求教,获其指导。曾作《七述》,述苏轼之言,叙钱塘风物之美,苏轼有“吾可以阁笔”之叹。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补之创作成绩斐然,苏轼称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补之对记体颇为擅长,《鸡肋集》内有记三卷,计23篇。其《照碧堂记》叙登堂眺望之情景,有“其南汴渠,起魏迄楚,长堤迤靡,帆樯隐见,隋帝之所以流连忘返也”云云,凭吊古迹,抒发感慨,气势磅礴,与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一段,意态甚相似。《四库全书总目》内《鸡肋集》提要称晁氏之“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新城,宋属杭州路(今属浙江桐庐),其北三十里有官山,即北山。此文为作者游北山数日后所追记。[层次结构]本文为新城北山的游记。 第一段记叙此游所见之景物。第一层,即开头一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总叙此地山深景幽的特点。第二层,先紧扣“大松”着笔,记松之形状、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而后写登西峰所见茂密的竹林。第三层,记叙山顶僧居的情况,写了僧人的神态、僧屋的形状、风声和铃声。处处渲染幽深的气氛。 第二段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写山空月明、梅棕森然,继续营造幽深的氛围。 第三段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从“犹恍惚若有遇”之描写可见幽深的北山给作者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内容述评]祖国的山川多姿多态,新城北山以其幽深奇特别具一格,作者以动人的笔触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阅读本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幽美的北山,让我们领略他的生动文笔和艺术情趣。[艺术特色]一、穷形尽态的摹写 本文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他摹写物形,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他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本文描写的成功,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文中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e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极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yuan”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喻,也极其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可怖的气氛。 三、主观感受的融人 本文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人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洪本健)[参考资料]公之文章,瑰琦卓荦,割裂锦绣,挥磨矛槊。(宋·张耒《祭晁无咎文》) 公于文章,盖其天性读书不过一再,终身不忘,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而力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其凌丽奇单出于天才,非酝酿而成者,自韩愈已还,盖不足道也。(宋·张耒《晁无咎墓志铭》) 自秦而下三人(按指秦观、张耒、晁补之)而皆学苏者。(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 摹写极工,晚刻处直逼柳州。(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8《新城游北山记》评语)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