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诸多媒体置评。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陈志文认为,一方
正文摘要: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诸多媒体置评。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陈志文认为,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称,“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还是专业为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之际,一个名为“逆向考研”的现象引来诸多媒体置评。
这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
其中,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撰文称,广州大学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现了一批98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广州大学是大家俗称的“双非”高校,既不是98211,也不是双一流。其实不止是广州大学,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出现了这种“倒流”现象。
他表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祝贺这类高校,无论如何说明其有吸引力,比如一些专业的确办得好,就业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可以说,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拼命“内卷”。
为什么会这样?陈志文认为,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
陈志文指出,考研高考化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也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称,“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在文章作者看来,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应往届的本科毕业生想要通过增持学历来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是考研严重“内卷”的重要原因。虽然学历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技能,也无法直接体现个体能否胜任某一工作岗位,但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筛选学历降低选人用人成本,是一种经济和高效的方式。考研一年一次,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一次“上岸”名校或热门专业,因而降低考研成本、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选择自然就是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这也就不奇怪“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考研择校时选择“双非”院校。
文章还提到,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红网评论文章则提出,有必要对“逆向考研”做微观分析。文章称,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文章作者注意到,随着“考研高考化”趋势的演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面临重组。正在深入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一个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则是通过振兴专业推动高等教育基本盘的做强。当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用脚投票,势必向热门强势专业靠近。“双一流”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角斗场”,比如计算机、电子、金融等。为了保险并“避开未来在所谓冷门专业上就业”,逆向考研很多是向“难度相对低的热门专业集结”,学校名头多大甚至是退而求其次。而它意味着“双一流”高校的所谓天坑专业如化生材环,生源有可能收窄,虽然可以部分通过加大本校保研率来解决,但选才面随着受限也会是客观事实。
红网评论文章认为,“逆向考研”,也是“双一流”建设积极成果之一。高等教育资源,并非都是要向名校集聚。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成为考研热门学校特别是获得双一流高校学子青睐,正可促其生源扩大进而办学质量水涨船高。它所传导的对双一流高校特别是非热门学科专业的压力,也可转化为其发展动力,让其在专深特新上谋求突围转机。还有就是,也有利于打破由“身份附加”带来的“名校办学资源虹吸”,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优化高效配置。
《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也认为,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研究规划。
“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这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逆向考研是学历内卷还是专业为王相关阅读:
考研“内卷严重”的6类专业,报考人数很多,竞争相当激烈
近些年的就业市场其实都不怎么好,所以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近些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没有前些年那么大,学历贬值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考研深造提升自己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而考研人数的增多也导致考研难度的提升,也就是录取分越来越高。
甚至很多人觉得考研越来越“高考化”了,不过也正常,毕竟每年高考生人数都很多,那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更多了,导致每年的应届生找工作都很不容易。所以今天就专门来分享一下大学里考研内卷严重的几类专业,报考人数很多,竞争相当激烈,甚至跨考生到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多。
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学是理学类专业,因为心理学在很多人看来都很神秘,而且很有意思,所以报考的学生也不少。而心理学每年考研的学生也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类专业本身想要好就业对学历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虽然是理学专业,却不考数学,所以跨专业的学生会比较多,近些年竞争也很激烈,内卷严重。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类专业属于文学类专业中的大类专业了,所以每年报考人数不少,而这类专业的考研竞争也相当激烈。导致这类专业这么卷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考数学,对于大部分文科生而言,数学都是一门让人很痛苦的学科,考研不考数学的专业普遍跨考生都比较多。
师范教育类专业:教师这个职业不仅工作稳定,而且福利待遇各方面也很不错,所以即便很多人吐槽,报考的人数也很多。但近些年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很多非211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考研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普通本科生想要考入211师范大学的难度很高,报录比差距很大,竞争相当激烈。
金融学(专硕)专业:考研跨考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当得多,其实跨考金融学的理科生会相对多一些,因为金融学需要考数学,而金融专硕考的是经济类综合和金融专业课、或者数三和金融专业课,难度其实不算大,而金融学的研究生就业很不错,所以专业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当然最关键的是金融学本身是很有“钱途”的学科,所以报考人数很多,但因为金融行业是有名的“名校控”,对出身很看重,所以实力较强的大学竞争都很激烈。
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应该是考研中跨考人数最多的一类专业了,本科专业中市场营销、国贸、财务管理、统计学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喜欢跨考会计学专业硕士,不过因为专业课程有不少都重合所以跨考难度并不算大,也就导致会计硕士的竞争很激烈。虽然很多大学都会扩招,但这类专业毕业生比较泛滥,近些年越来越多报考会计学的学生选择了考研。
计算机类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类专业相比起其他的专业就业率确实更高,而且高薪岗位也比较多。就导致很多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会选择计算机专业,甚至有些没选择计算机的会在进入大学后转专业,要么就是考研的时候跨专业考计算机,或者进入社会后去报考专门的计算机培训班等,就导致这一行高层次人才稀缺,虽然确实很好就业,但内卷算是非常严重的。
最后,今天就暂时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填报志愿、高考、大学、专业、家庭教育等相关的信息,可以关注我!
文章转载自:百禾星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