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商务厅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发布会”在西安市举办。发布会以“双链融合与科技创新”为主题,探讨如何引领新经济、创造新动能、建设新陕西(西安)。会上,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发表了主旨演讲。
在刘晓明看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当下,世界经济遭遇多种不确定因素挑战,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又为经济发展前景蒙上浓厚阴影。发展鸿沟、数字鸿沟、融资鸿沟、疫苗鸿沟……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荆棘丛生,各经济体发展也出现分化和失衡。
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中恢复最快的主要国家。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国较好控制住疫情,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刘晓明指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紧密结合。2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2位。中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
如今的中国,承担着“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双重角色,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晓明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不仅有利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际合作共赢,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广阔机遇,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首先,“双循环”有利于国内国外市场交融互动。中国是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保持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世界大市场的地位,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双循环”可以让国内企业加快整合资源、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驾驭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同时,中国把内需市场做大,也给外资、外国产品和服务带来巨大的机会,更多来自海外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参与到双循环中。疫情之下,中国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就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双循环”为全球化注入内在推动力。中国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设计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双循环”引领新型全球化格局,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多方面的发展红利,有助于建设开放、联动、公正和更具包容性的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在内的一系列行动,不仅有助于各国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还会给世界总体经济增添韧劲,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再次,“双循环”有利于为全球开放合作提供“中国方案”。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既是中国对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历经4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双循环、助力世界经济融合的重要窗口。进博会期间斯里兰卡驻华大使科霍纳体验直播推介锡兰红茶等家乡特产,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欢迎和‘秒空’待遇,让世界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
刘晓明认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应当把握时势,迎势而上,准确把握“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与实质,主动求变,创造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第一、继续坚持开放融通的正确方向。疫情全球蔓延叠加个别国家的单边制裁,严重扰乱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不仅要努力发挥自身作用,为全球经济不断注入正能量,而且要履行自身责任,坚决反对“逆全球化”,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这需要我们苦修“内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好地吸引跨国企业,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链集群。同时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推动有实力、有资源的企业“走出去”、“走得远”,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补足我国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交集,打通内循环与“外循环”的通道。
第二、要加强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接。“双循环”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一脉相承,都是用循环来实现畅通,用畅通来创造价值。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推动“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形成强大动力。
中国内循环的质量越高,对沿线国家的带动作用就越强、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所有国家、更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新生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高质量发展,两者同频共振。企业要融入“一带一路”现有机制和布局,也要注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努力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
第三、在“双循环”大坐标中找准自身定位。“双循环”为城市提升发展能级、实现加速超越提供了宝贵机遇。
以西安为例,早期中国经济发展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导向偏重“东部先富,带动内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向欧亚大陆不断走深走实,货物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出现重大变化,西安以及西部城市有了参与“双循环”的充足条件。同时,准确定位也有助于加强有效整合,避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等现象。
第四、要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推动作用。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在半导体、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制造等领域仍有短板。
要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项目,抢抓绿色转型、数字化发展的机遇,依托科学技术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企业要大胆创新,主动求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价值,实现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的攀登,将在国外大循环中锻炼出来的硬实力、学得的新技术新经验化为自身的“双循环”竞争力。
谈及“双循环”和“双链融合”,刘晓明也分享了自己对于“老本行”欧洲的理解。
一方面,欧洲作为一个庞大市场和创新中心,在我国“外循环”以及全球创新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近年来欧洲国家持续深化内部大市场建设,与我国“内循环”盘活和释放中国市场潜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中欧双方在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方面是天然伙伴,有不少天然优势。
首先,中欧关系势头强劲。今年中欧关系的确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向前发展势头没有改变。双方领导人保持着经常性沟通,举行了高级别战略对话、绿色对话等一系列重要对话。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是伙伴而非对手,是合作者而非竞争者。这一点体现在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上,也成为双方各领域合作的坚实骨骼。
其次,中欧贸易合作强劲。中欧经贸关系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近年来中欧经贸投资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欧洲商界普遍支持中欧加强合作,近期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超八成在华欧企愿继续扎根中国,六至七成企业在华收益远大于其他地区。活跃的商业运作是欧洲参与我国外循环的不绝血液。
再次,中欧科技创新合作方兴未艾。中国和欧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伙伴,《中欧科技合作协定》签订以来,双方科技创新合作基础稳固,成果丰富。双方现有创新合作对话、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和空间科技合作对话等诸多机制逐步落地,科技创新政策规划逐步对接,双方科研创新的积极效应和活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为双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积累足够养分,成为中欧合作的强健肌肉。
刘晓明最后表示,工商界是各国经贸合作的主力军,在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企业家不但能够敏锐发现机遇,而且可以主动创造机遇,在“双循环”中实现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蒙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