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我国沙质荒漠戈壁、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的草原地带、荒漠草原地带及西北部的荒漠地带边缘和内陆河流沿岸。发生沙漠化地区的年降水量绝大部分在500毫米以下,湿润系数都在0.3以下,而且地表都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或沙砾质沉积物所组成。沙漠化土地是环境退化的结果。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绝对面积大,相对面积小
目前全世界除尚无常住居民的南极洲外,包括内陆水域在内的陆地总面积为135,837,00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原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只比包括30余国的欧洲略小,充分显示出我国“地大”的特点。这种地大还表现在跨越的经纬度上,南北跨越49个纬度,东西包括约62个经度。陆界总长2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8万多公里。就版图而言,是当之无愧的地大。
然而,我国同时又是个人口大国。在占世界有常住居民的总土地面积的07%的土地上,却居住着世界228%的人口。无论是人均占有的土地、耕地、林地和牧地面积,不仅低于许多主要国家,也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类型复杂,山地多、平地少
由于地域辽阔,水热条件差异显著。自北而南包括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等热量带;自东而西分异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及干旱4个区域。
在地势上,按海拔高度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最高一级阶梯;由青藏高原向北过昆仑山、祁连山,东越横断山,海拔高度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形成阶梯的第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200米以下的平原,构成阶梯的第三级。在这三级阶梯上又发育了多种地貌类型和不同的水热条件,产生了与各自环境相应的土壤与植被类型。加之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遂使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构成极其复杂。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制图编委会1982年4月的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将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包括内陆水域在内,共分为93个一级单位和491个二级单位。如此复杂多样的类型,实属其他各国所罕见。复杂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土地条件。
我国的土地资源,除类型构成复杂外,还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是山地多、平地少。根据1959年中国地貌区划一书的资料,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约为637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6%,平地面积约323万平方公里,仅占总土地面积的34%。与平地相比,山地、丘陵的高度与高差大、坡度陡,土层常较瘠薄、石质含量高,土地的适宜性往往比较单一,大都不宜农业利用。
其二是半干旱与干旱区土地所占比重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上下。其原因在于东西距离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愈向西部愈加减弱。在这半干旱与干旱区内,仅流动沙丘与戈壁面积即达约1亿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还略多于全国的耕地统计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