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中国位于东半球北部,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海洋——太平洋西岸。我国幅员辽阔,北自漠河以北的黑龙江(53°31′10″N),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达3°58′N,跨纬度近50°;东自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上,自73°22′30″E至135°2′30″,东西跨经度62°左右,领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合总土地面积6亿公顷。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地形、土壤等的变化很大,土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度的中纬2度地区。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各地区的变化约在355~1003千焦/厘米。一般说西部多于东部,高原多于平原,西藏达669~1003千焦/厘米,仅次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北地区及黄河流域亦达502~669千焦/厘米,高于世界上不少平均温度相似的地方:长江流域也较日本和西欧好。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全国除占国土面积2%的寒温带和占27%的青藏高原大多属高寒气候外,其余71%(中温带29%,暖温带占15%,亚热带占21%,热带占6%,赤道带占0.1%)都较好,全年≥10℃积温,由北至南1600℃至9000℃以上,无霜期100天至全年无霜,如仅就热量而言,夏半年都可以种植多种喜温作物,从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复种。
季风影响突出,东西部水分条件差异大
我国幅员辽阔,处在海陆对比极其明显的海陆位置,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即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十分明显,并随着风向及其气压系统的变换产生显著的季节气候变化。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虽然一年中亦有盛行风向季节变化的现象,但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无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气候干燥,实属非季风气候区。
受季风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区占32%,半湿润区占18%,半干旱区占12%,干旱区占30.8%)。东南部由于夏季季风环流的影响,雨量充沛,随纬度的高低和离海远近,年降水量约为400~2400毫米,干燥度一般低于5。季风区域,雨热同期,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作物活跃生长期内,夏半年南北之间温差较少,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为高,一年生喜温作物北界大大北移。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我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成为集中的农业林业区,土地质量好,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此。但季风气候亦存在着不稳定性,降水和经流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洪涝和干旱灾害,对农业有严重影响。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水资源贫乏。一般年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仅数十毫米或几毫米,干燥度在5以上,最大的大于20.0。广大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位于温带与暖温带,一般热量条件好,但缺水使其以荒漠和草原分布为主,农业发展局限性大,耕地不足全国10%,只有高山上有一些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