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加紧实施产业回流战略。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在新形势下,保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成为“六保”任务之一,也是中国高层关心的重要问题。
面对各种外企撤出中国的传言,外资企业是否真的已经萌生撤出中国的想法?他们的主要考量如何?当前,影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系统性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如何才能稳住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中国产业链外迁乃结构性调整
无需过度担忧
与会专家指出,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产业链一直在重构,驱动这一过程的是结构性调整,而非政治因素。这种结构性的调整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回顾过去十几年,中国产业链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最先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中国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上涨等因素,不少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间搬离中国,去到东南亚或其他低成本国家,且现在仍在持续撤离中。一个明显的数据是,2007年至2018年,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服装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从2.9%上升至18.5%。
第二轮产业转移发生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主要涉及到一些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产业链,尤其是电子消费行业。瑞银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的转移地主要是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美国的目的地只占7%左右,不是太多。可以预见,除非关税下降,不然这类供应链企业不会重回中国。
专家认为,这两类产业转移是国内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行也是必然趋势,总体而言,这种结构调整是良性的,不必过度担心。而值得担心的问题是,在这种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人为造成的链条中断或者链条中间的缺口问题。
外部冲击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企业搬迁与否取决于中国市场吸引力
与会专家指出,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让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值得关注。近期,在一些关键和重要产业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加速推进这类产业的回流。
但企业是否回流,是否搬迁,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政客所想。一位长期与外资企业打交道的与会专家说,疫情影响下,一些外企高管、董事会,首先想到的是现金流能否支撑其生存问题;其次,他们认为,全球供应链的重心还是在中国,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并不打算搬离中国。
因中国最先受到疫情冲击,也最快从疫情中走出,出台各种支持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一些跨国公司非但没有离开中国,反而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如跨国企业霍尼韦尔集团,近期在武汉设立分公司,成立新兴市场总部创新中心;全球食品巨头雀巢投资7.3亿欧元,在天津扩建食品工厂;大众集团推动在中国的电动化战略,近期增持了安徽江淮集团公司股份等。
有专家指出,外资企业搬与不搬的主要考虑因素,首先取决于外资机构的性质,和他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等。他们的主要顾虑有三点,其一是国内和国际的政治情绪问题;其二,中美脱钩的可能性,特别在科技领域脱钩的可能性;其三,在美国本土政局不明朗的情况下,外资会考虑到来中国投资会给他们国内和企业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所以,如何规划下一步他们比较慎重。
第二,取决于中国市场的综合整体优势或者说是吸引力。一个明显的数据是,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了3倍多,从2009年的2.6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8万亿美元;相对应地,美国则是从12.3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上升到17.6万亿。虽然中国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其增长的潜力却无穷大。再加上中国要素发展齐全,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基础设施等都与世界建立了联系,其它多数国家无可比拟。此外,中国经济韧性强,不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此次新冠疫情,中国都是率先恢复的国家,这是其它很多国家做不到的。
事实上,不管规模大小、是否多元化配置,很多企业都无法完全放弃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但是,中国也要看到,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逆全球化趋势。长期来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成本压力和可能的科技封锁等影响,政治上的考量和不确定性,往往会逼迫他们不得不做出搬迁选择。
两大趋势将对全球产业链
产生系统性影响
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必然要面对与西方国家的白热化竞争,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关键性领域。
与会专家提醒,未来有两大趋势将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产生系统性影响。
其一是中美双方对安全的定义范围显著扩大。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中美双方本来应该加强合作,但双方关系紧张,不信任感增强,并已经扩大到医疗设备、基础设施等领域。长期看,这种不信任会损害双方经济关系,加速产业链脱钩,甚至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二,如果中国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并沿着产业链向上游攀升,在一些领域可能还会保持领先地位,那就很可能会与美国、日本、欧洲等许多企业形成直接竞争,当这些领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白热化,中国就会面临来自西方世界的更多压力。届时,现有全球化体系可能会面临解体风险,全球经济模式可能会发生战略性重组,这无疑会对全球产业链重构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的“可为”与“不可为”
在危机和压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若要在全球化产业链占据重要地位,有哪些“可为”和“不可为”?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复苏经济。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并要减少政策不确定性。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加大对要素市场的改革。最不“可为”的就是像美国那样,将外资高科技企业踢出国门。
也有专家指出,新一轮全球化的曙光已经出现,即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一轮全球化。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时代,推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清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短板。专家分析,中国的短板主要在于一些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等。中国的金融系统对产业链转移的支持作用也有限,亟待提高。此外,西方国家几乎占据了国际经贸规则的主导权,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接受者。在做好自己事的同时,中国还应该积极参与更多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讨论,让国内规则尽量与国际规则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