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相近的两台手机国产中杯的价格为什么能便宜很多呢

导读 虽然今年的Google I O因疫情原因直接取消,但该发布的手机还是要发布的,前段时间就有用户曝光了谷歌新手机Pixel 4a系列的相关配置与参数

虽然今年的Google I/O因疫情原因直接取消,但该发布的手机还是要发布的,前段时间就有用户曝光了谷歌新手机Pixel 4a系列的相关配置与参数:高通骁龙730移动芯片、6+64GB的存储空间、一块5.81英寸的FHD+屏幕与一块3080mAh的电池,售价大约在399美元左右。

虽然399美元的售价比799美元的Pixel 4便宜了不少,但考虑到Pixel 4的实际配置,“高性价比”这四个字显然和它靠不上边——同样是399美元,隔壁iPhone SE甚至搭载了苹果最新的A13仿生芯片;国产Android就更不用说了,中杯大杯超大杯样样齐全。

为什么两个市场对“中杯”的要求相差这么大?配置相近的两台手机,国产“中杯”的价格为什么能便宜很多呢?

不同市场的“中杯”有所不同

先说说Pixel 4a、3a这种中端机型在国外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我们知道,用户体验需要良好的硬件配置作为支撑,但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良好的软件生态同样重要。作为谷歌的年度旗舰,Pixel 4与Pixel 4XL仅搭载了6GB的运行内存,远远落后于国内同行们;但得益于谷歌亲自经营的Android生态,6Gb的运行内存就能保证手机的流畅运行。

而从配置上省下来的预算,自然可以放到能打出差异化的地方。以去年的Pixel 3a为例,这款“低配Pixel 3”在核心配置与机身设计上都逊色于Pixel 3,但却拥有和Pixel 3师出同门的摄像头与影像算法。在谷歌的优化下,Pixel 3a更是被冠以“最强Android单摄手机”的名号。

换句话说,这些国外“中杯”的核心卖点并不是与旗舰相同的配置,而是与旗舰手机相同的使用体验。

但对于看重性价比的国内消费者来说,这套“体验相同”的说法显然无法打动他们。为了应付国内Android应用生态下那些自启动数千次的软件,当季的旗舰处理器和大内存的套餐变得尤为重要。

比如小米10与小米10 Pro,两台手机的核心配置可谓不约而同:两款手机都采用了年度旗舰865芯片、LPDDR5+UFS 3.0存储组合、6.67英寸AMOLED高刷新屏幕;再比如一加8与8 Pro,他们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接近。即使抛开高通芯片不谈,华为荣耀部分手机的配置也走得很近,知乎上更是有用户提问到“荣耀为什么配置和华为一样却便宜很多?”

配置差不多,究竟便宜在什么地方?

如果只看移动芯片、屏幕、内存芯片这些大件,“中杯”和“大杯”之间的差距确实不明显;但如果综合考虑整台手机的组成,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渐渐浮现出来了。

周边配置

首先是除了核心配置以外的周边组件,比如相机、电池这些相对“模块化”的部分。比如在刚才举到的小米、一加这些例子中,不同“杯型”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相机方面:“大杯”的多摄模组一般更为齐全,可以覆盖更多焦段;而“中杯”的多摄模组中通常会减少部分镜头,或加入一些些浑水摸鱼的“凑数”相机——我们不能说这个摄像头没有用,但实在算不上必需品。

电池相关领域也是“中杯”有所保留的地方,旗舰手机在充电方面通常比较“豪华”,有线快充就不说了,无线充电、甚至无线快充统统都能安排上。但对于“中杯”来说,因消费者对无线充电这些功能其实不太敏感,所以不少手机直接取消了无线充电的功能。

当然,除了刚才讲到的这两点,“中杯”的缩水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机身材质的运用、Wi-Fi天线的布局等,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些需要大量研发成本才能实现的功能与技术,通常都不会在“中杯”上出现。

研发成本

换句话说,“中杯”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它们节约了部分研发成本。电子产品的物料成本,或者说BOM成本只占售价的一小部分;但除了物料成本外,手机还需要分摊硬件的研发成本,这才是手机售价的主要部分。这里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XBOX手柄的物料成本不到20美元,但这款售价60美元的手柄却消耗了开发团队近1亿美金的研发费用。

手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无线快充的线圈造价可能不高,但一整套无线快充的研发成本可能就足以拉开手机的价格差异了。如果将这些最新技术下放到终端手机上,意味着这些中端手机同样也要背负高昂的手机研发成本。

这也是新技术与新功能通常只会出现在旗舰机身上的原因:在新技术成熟、成本下降之前,这些新功能只有旗舰机型可以负担得起,所以也只出现在旗舰机型上;等到第二年制造成本下降了,中端机型自然也用得上去年的新技术了。

产品溢价

最后则是产品溢价,这也是荣耀、红米等品牌的售价要低于华为、小米的原因。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品牌溢价和“智商税”挂钩,品牌溢价意味着消费者愿意在这个品牌上花更多的金钱,品牌在产品设计定型的时候自然也可以用上更先进的设计与更好的工艺,对新技术的投入自然也更高。

但对于性价比品牌来说,因用户对手机售价相对敏感,因此品牌在产品设计时就有所取舍,像无线充电、2×2MIMO天线这些不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功能自然不会出现在性价比机型中。

总结

这种“以硬件优先”的购机策略,直接导致国内中端手机的发展方向出现了自己的特色:海外消费者以实际体验优先,看中的是手机的具体表现,比如Pixel 3a因为相机出色而大获好评;而国内用户看中的是核心参数,因为核心参数可以保证手机的流畅运行,从而保证其他功能上的体验。

不过单纯的追求“性价比”有可能会顾此失彼,有可能会让你错过一些配置一般,但做工与手感异常优秀的手机;现在买到的性价比神机未来也可能提前终止软件支持,因为它本身的生命周期就很短。

综合来说,并非所有“非性价比”中端机都是“智商税”,归根到底还是不同市场选择下诞生的产物。以中国市场为例,由于线下渠道的繁荣而催生了一大波强调整体体验、外观设计的中端产品,他们在配置上比不上线上产品那么“良心”,但依然有一群忠实的受众。

此外,产品款式丰富、花样繁多也是市场正在良性发展的证明,在这样的市场中,不愁找不到你想要的手机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