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食品不仅市场整体销量被拉升自热食品酸辣粉螺蛳粉等较新的子品类也在短期内完成了市场教育

导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方便食品制造属食品制造业,具体包括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制造。疫情驱使之下,方便食品不仅市场整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方便食品制造属食品制造业,具体包括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制造。疫情驱使之下,方便食品不仅市场整体销量被拉升,自热食品、酸辣粉、螺蛳粉等较新的子品类也在短期内完成了市场教育。

疫情只是在充当导火索的作用,方便食品整个赛道崛起的底层原因是生产端升级、新渠道崛起、内容流量爆发与消费端迭代的共同作用。

那么在方便食品赛道不同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如何?有哪些领域适合初创企业进入?目前又有哪些标的公司?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近期凡卓资本经过对方便速食赛道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析。

本文要点提示:

1. 方便粉面高端市场、速冻火锅料和预制菜市场潜力大,新品牌通过创新打造新爆品是核心思路。

2. 对于品牌而言,选择单品类切入,最终核心考验的是多品类拓展能力,仅做单品类新品牌的天花板较低。

3. 线上突围是品牌惯常的切入打法,全渠道发展才是大势所趋,平衡好发展速度和毛利率费比是取胜关键。

4. 传统to C方便食品品牌市占率高,先to B起量再走to C是新突围之法,要求团队“to B+to C”全面发展。

5. 消费品最终考验的是产品+供应链+渠道+品牌的综合能力,企业不能有短板,且要有一两项明显长板,本质上是对团队的考验。

6. 中国目前社会和经济背景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相似,海外新行业趋势是国内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四端”升级,方便食品市场突破4800亿

近年来全球方便食品市场规模正在稳步上升,平均年增速在5%左右,今年预计可达近3000亿美元,国内的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增长期,预计今年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将超4800亿人民币,且国内方便食品市场规模占整体食品市场规模的比率也在波动上涨,目前已达3%,超越在线外卖市场的2.04%。

市场总体增长细分下来是人群规模、客单价与消费频次的三增长,而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生产端、渠道、营销与需求端“四端”的升级。

从生产端来讲,目前在原材料升级、SKU增加、工艺技术升级的共同作用下,方便食品的客单价得到了持续提升。传统方便食品品类主要包含方便面、速冻水饺、即煮面食等,如今已经延伸出有口味记忆点与地域特色的新产品线,比如酸辣粉、螺蛳粉、手抓饼、广式点心等。

在消费端,伴随人群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群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同时消费场景多元化发展使得方便食品的消费频次快速提升。上世纪90年代,方便食品多为解决长途旅行餐食需求,从2000年至今,方便食品的消费场景不断延伸至“熬夜”、“宅家”、“加班”的食物补充。

方便粉面高端市场、速冻火锅料与预制菜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主要探讨的细分品类包含方便粉面、速冻食品与自热食品。

1. 方便粉面:2018年市场回升至900亿元,高端化产品发展空间较大

中国方便面市场的头部玩家有康师傅、统一、今麦郎与日清,虽然这些品牌一直在推陈出新,但也难以完全满足新消费需求 ,自2013年起市场销售额开始下降。销量方面,与韩国相比中国还有2.5倍的增长空间;产品单包平均价格上,与日本相比中国还有2.8倍的增长空间。

这种情况下,传统品牌普遍开始升级SKU,推出原材料升级的高客单价产品,同时市场上涌入了一批以拉面说、劲面堂为代表的新品牌,这些新品牌从“非油炸袋装面+半干生鲜面”切入市场,为保证食品新鲜度与健康度,均有短暂烹煮要求,产品客单价明显高于传统品牌。

而另一批新兴的粉面品牌则通过增加SKU提升消费者消费频次。目前赛道内已经拓展出广西螺蛳粉、四川红油面皮、湖南米粉、武汉热干面、重庆酸辣粉等新的火爆品类。

这些新品类之所以能在速食品类中异军突起,要归功于产品本身地域特色鲜明、又有电商KOL营销造势以及线下实体店积累口碑。以霸蛮、蔡林记为代表的品牌线下实体店已经积攒起足够的口碑,速食品类作为品牌的衍生品种得以迅速销出,满足不能到店食用的消费者的需求。

2. 速冻食品:市场稳步增长,未来发展空间大

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从市场格局来看,速冻米面以52.4%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速冻火锅底料位居第二,以预制菜为代表的其他品类市场份额为14.3%。

其中速冻米面市场发展成熟,规模大、集中度高,市场格局稳定,龙头品牌优势突出,新企业机会不明显;速冻火锅料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增速快、集中度低,市场格局分散,行业存在整合机会,品牌崛起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主旋律;而速冻预制菜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市场发展空间大,目前龙头企业争相进入开拓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综合来看,预制菜与速冻火锅料是新品牌争相布局的主战场。

预制菜具备集约化改造传统烹饪流程,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价值,目前在预制菜中主要有to B与to C两种模式。

在预制菜to B模式中,上市公司与从业者都在布局预制菜子品牌,营收体量也大都破亿,主要玩家涉及三全食品、安井食品、蜀海、思念食品、慧康食品、九橙食品等。

上市公司产品以团餐半成品食材为主,多覆盖快餐、酒店、便利店等渠道,并且以资源优势多布局大连锁品牌;而新兴品牌的机会点主要集中在中小餐饮渠道。最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标准化能力。

在预制菜to C模式中,底层设施逐步完善,市场需求鲜明,发展空间巨大。

从底层设施来说,随着冷链运输的快速发展,预制菜食品的销售半径、辐射范围进一步提升;同时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为预制菜企业布局C端线上销售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市场需求来说,与生鲜配送相比,预制菜对烹饪技术的依赖低,提升了烹饪的便捷性,更契合年轻群体的烹饪需求;与外卖相比,预制菜品质较高,原材料更健康安全,迎合当下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注重食品安全的大方向。

目前在这个领域,既有传统公司在孵化的子品牌,比如鲜到家、海文铭、聪厨、食得迷等,也有大希地、乐肴居、三五丁这样的新创业品牌。其中,传统公司优势在于有成熟供应链与线下渠道资源,但疫情会影响其快速布局;而新品牌以线上为主战场切入,擅长互联网打法,且有生鲜、冻品等相关供应链能力的团队超车机会较大。

除了预制菜这个蓝海市场,速冻火锅料搭乘火锅发展红利也有广阔成长空间。

目前火锅已经发展至餐饮业第一大品类,占餐饮行业收入22%,这也带火了速冻火锅料市场,但该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阶段,最大的品牌安井也只有9%的市占率。众多品牌中,像安井这样的上市公司主要占据了传统品类,锅圈、懒熊、锅战这些创业公司都是以较为风靡的火锅超市模式切入。

总结来说,在速冻火锅料行业,新品牌要想获胜,全渠道布局是必经之路。同时,由于火锅原材料产地和运输管控能力直接关乎火锅口味与品质,因此有稳定的供应链来保证食材口感品质,降低采购与配送成本也是发展关键。

3. 自热食品:综合性大品牌入局,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效应明显

自热食品最初兴起于微商渠道,当时部分简易版的“方便火锅”流行,但没有大品牌,2017年传统火锅品牌入局,也有一批主攻线上的新品牌创立,淘系增设即食火锅类目,2019年随着更多新品牌入局,线上线下布局全面展开,产品品类也更加丰富,市场规模已达60亿人民币。

当前阶段,市场的头部效应以较为明显,海底捞以74%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自嗨锅、莫小仙分别居行业第二与第三。

从渠道来看,不同渠道毛利情况各不相同,电商毛利只有10%,线下渠道毛利有20%,而微商渠道毛利可达到50%。

好的标的品牌不能有短板 且要有一两块长板

通过分析各个细分赛道中二级市场代表公司的核心财务数据,凡卓资本发现to C方便食品品牌规模大,净利率较低;to B品牌发展稳定,且国内市场空间较大,净利率极高,资本市场表现好。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从不同品类切入的公司,在未来资本化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以拉面说、白家食品、海底捞为代表的拉面、粉类、自热火锅等品类,凭借技术、食材升级,SKU多样化,会走升级版康师傅的路线,成为新型方便食品集团。

而做预制菜与速冻食品的公司,不管是像锅圈、蜀海这种To B模式,还是像大希地、乐肴居这种To C模式,未来想要更好发展都需要像安井与Sysco一样做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供应链品牌。

总结来说,在对行业公司进行判断时,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1.品类判断:核心考验品牌的多品类拓展能力,单品类新品牌的天花板较低;选择切入品类上,方便面高端市场、速冻火锅料和预制菜市场潜力大,新品牌通过创新打造新爆品是核心思路。

2.渠道升级:线上突围是新品牌惯常的切入打法,抓紧渠道红利,全渠道能力是大势所趋,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速度和毛利率费比是取胜关键;传统to C方便面食品品牌市占率高,靠to B起量再打to C是新突围之法,要求团队必须越来越全能化。

归根结底,方便食品本质上还是快消品,考验的是产品+供应链+渠道+品牌的综合能力,品牌要想跑出来,在这几项上不能有短板,且有一两项明显长板,底层是对团队的考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