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消协公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特别提及得物,其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相关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报告显示,以上相关负面信息分别于6月9日和18日出现两次峰值。
消息一出,引起网友热议。29日,空降“中消协点名得物APP”话题,阅读量高达1.2亿,其中,产品假冒伪劣问题最受网友关注。
事实上,得物被投诉假冒伪劣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得物的投诉数量高达3.2万次;公开资料显示,改名之前的毒APP(得物曾用名)投诉数量也达到月2.2万次,其中多数消费者直指得物售假。
今年2月,得物甚至还被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给出“不建议下单”评级。
而得物恰恰最得意的招式就是鉴定假货。
得物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得物所有商品都是先鉴别再发货,确保用户可以放心购买到品类丰富的正品潮流装备,对恶意售假情况将一律封号处理。
按照得物的表述,得物大部分是个人卖家,而得物则严控卖家资质,在个人卖家免费入驻的过程中,得物APP平台通过对卖家的认证体系以及分类分级管控严格,保障货源。
有意思的是,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场疯狂数月后,央行发出警示函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
彼时,还未更名为得物的毒APP排在首位。一个月后,得物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呼吁行业自律。
后来,毒APP更名得物,其背后也自我规避的嫌疑。
同时,得物也在开始从直接电商导流,转向内容电商领域,试图打造潮流版的小红书,其品类也从鞋扩大到更多潮流商品。
对此,时代周报记者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得物的情况和小红书不太一样,小红书是以内容带动电商,而得物反而是电商板块先出名,社区内容后发展,这就违背了消费者先做功课后购物的逻辑,所以发展还是存在难度。
此外,鉴定需要有专业人员,光靠得物自身收纳的鉴定人员,光是鉴定种类繁多的各色潮鞋已经吃力,一旦开启全品类,则鉴定人员、鉴定成本乃至周期都将几何倍增长。
换言之,得物想要靠鉴定来建立自己和其他电商平台的护城河,但有可能反而成为悬在自己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毕竟,就算是主打自营和精选的网易考拉海淘,当初也出过加拿大鹅的“罗生门”。何况货物来源多是个人的得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