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来越多的国内年轻消费者而言每天喝杯咖啡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

导读对越来越多的国内年轻消费者而言,每天喝杯咖啡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在觊觎这个市场爆发潜力已久的咖啡品牌看来,这是个重要的习惯变化。

对越来越多的国内年轻消费者而言,每天喝杯咖啡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在觊觎这个市场爆发潜力已久的咖啡品牌看来,这是个重要的习惯变化。

5月12日,在华运营一年的Tim Hortons中国区公司宣布获得了来自腾讯的数亿元级别投资。Tim Hortons中国区CEO卢永臣表示,未来Tim Hortons中国计划进一步提升会员运营、小程序等数字化布局,并向着10年开出1500家门店的目标继续推进—公司在第一年只完成了这个目标的3.33%。

在其诞生的加拿大市场,Tim Hortons是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的国民级咖啡馆,每天可以卖出超过500万杯咖啡,也是加拿大人颇为自豪的一张文化名片。而来到中国后,由于从起步阶段就已身处“群敌环伺”的市场格局中,Tim Hortons不得不准备得更加充分:性价比、快开店、数字化、网红感……每一个有可能引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标签,它都必须多加注意。

Yi:YiMagazine

L:卢永臣

Yi:在餐饮界,对消费者“口味”的研究和预测一直被认为是比较难的。就咖啡这个产品来看,中国与加拿大消费者在口味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L:加拿大市场主要以消费鲜萃咖啡为主,它口感更柔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奶加糖,自己定制,一杯咖啡的咖啡因也比较重。中国市场经过品牌教育后,消费者更喜欢浓缩咖啡加奶的组合,一杯拿铁里大部分是牛奶,只有1/3是咖啡浓缩液。所以消费者可能喝的是咖啡的口感,而不是咖啡因。目前针对20至30元的浓缩咖啡类产品,我们做了很多的产品创新,比如与果汁的结合。另外我们也保留了鲜萃咖啡这类经典产品,15元起的价格卖得不错,复购率很高。我们觉得咖啡是个好东西,希望中国能有更多人喝咖啡,所以定价上会比其他品牌亲民很多。

Yi:之前Tim Hortons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是10年内开出1500家门店。大量的门店布局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又有什么问题是无法仅仅通过开店解决的?

L:我觉得线下门店能够解决的是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和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顾客进到门店,会有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包括环境、产品、服务。这种品牌的感受很难替代,所以我们的发展策略一直是以线下门店为基础,让更多门店在一个城市内铺开。消费者一般需要经历6至7次乃至更多次的体验,才能完全建立起对品牌的的信任感,之后才会有所谓的忠诚度可言。对于咖啡产品而言,还有一点是方便度。早上喝咖啡大多是顺路经过买一杯,很少特意跑去一家店。线下的大量门店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快地解决问题。至于开店无法解决的问题,我想说是因为中国市场本身太大,品牌开出几千家店也无法覆盖中国的几百个、上千个城市,很难形成群聚效应。我们的策略是在20到30个城市内开店,每一个城市的门店密度足够,再通过线上的外卖等形式扩大服务半径。线下门店的服务半径一般是周边500至1000米的范围,线上可以解决的问题更多,不仅是生意渠道也是品牌触及渠道。比如消费者现在可以半路上就用手机点单,到店之后马上拿走,这很符合咖啡在早餐时或是午餐后的消费场景。

Yi:很多品牌都试图在咖啡品类中开发新品以寻找市场机会,你们的研发节奏和重点会围绕这些市场变化展开吗?

L:咖啡这个赛道很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可以去玩。一开始起步的是速溶咖啡,后来慢慢有现磨的咖啡馆,现在是第三拨浪潮的精品咖啡。目前本土市场还有很多小众产品,比如精品的罐装咖啡、冻干速溶等等。我们还是认为现磨咖啡是个非常好的趋势,首先保证了品质,其次还有门店,顾客的消费体验更加全面、完整。从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国内还是以消费速溶咖啡为主,现磨咖啡属于快速增长期;但美国大部分都是现磨咖啡,两者的比例和中国正相反。一旦品牌建立起来,包括即饮产品、咖啡豆,或者其他与咖啡相关的产品,都可以做延伸销售,这是公司发展方向上产品推广顺序先后的问题。另外除了咖啡,我们也会做很多小食的创新,这样顾客在一天任意时间段进店,都能获得匹配当时需求的完整餐饮体验。

Yi:但在中国,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的市场规模基数差别很大。这个小市场里的高增长率值得被如此重视吗?

L:我们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总体来说咖啡在中国的消费规模还很小,典型的消费者都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一线城市像上海,咖啡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是日常刚需;到二线城市,咖啡就变成了社交需求;而三线或以下城市里,咖啡几乎就没有需求了,需要市场来教育。

我们愿意和其他品牌一起,让更多的人来喝咖啡,不管喝的是什么咖啡。在蛋糕越做越大的过程中,产品和服务更好、能与更多顾客连接、更有生命力的品牌始终都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个教育市场的过程可能会很快,也可能会很长。但考虑到目前咖啡产品的供应量、品牌发展的速度,以及年轻人对咖啡接受程度的提升,我相信速度会比想象中快一些。

Yi:咖啡世界这些年的“数字化”主要发生在终端触达消费者的环节,那么上游环节是否也有“数字化”的机会?

L:对咖啡而言,上游环节数字化的一个典型需求是“可追溯”。业内一般认为,咖啡的风味70%是由咖啡生豆的品质决定的,品牌都会聘请专业人士来品鉴进货的生豆质量如何,一旦不好就要退货。数字化的可追溯系统可以帮助品牌直接追溯到具体的咖啡农场、咖啡种植者,从源头上就能保证咖啡豆的品质。另外一点是前面提到的咖啡烘焙过程,工厂层面的自动化、数字化。我去过我们自己的烘焙厂好几次,机器几乎都是根据烘焙师试验出的烘焙曲线数据运行的,再根据环境和生豆因素做些微调就可以 了。

Yi:近年来中国餐饮市场最重要的潮流可能是“网红化”,你如何看待这个概念的真实价值?

L:我一开始觉得“网红”对于品牌来说是好事,因为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让更多人进来尝试。但“网红”的概念现在已经分化出了两个趋势:一个是像喜茶这样,能够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持续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个就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火起来之后很快会因为产品创新、服务能力或是口味等问题而衰落。从门店运营的角度来说,网红店常见的现象是销售额一开始很高,但很快就会往下走,这就不是很健康。餐饮行业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成本结构基本是与营业额相匹配的。网红店一旦销售滑坡,利润空间就消失了,而长期发展的品牌的营业额是稳定增长的,配合成本控制,越到后期利润释放就越显著。

Yi:全球有很多以咖啡文化著称的城市。中国城市在将咖啡从消费品提升到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L:在加拿大,Tim Hortons已经不只是咖啡文化的概念,而是生活本身,乃至国家文化形象的一部分。在中国市场,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让更多人喝咖啡,让咖啡变成普遍的消费品。只有喝得越多,才会对品质要求越高,会去选更好的咖啡豆、更好的萃取方式,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如果想让咖啡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或者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要有好的本土品牌能够跳出来,不仅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还能通过创新引领风尚。现在中国有些品牌希望从精品的方向先去推动潮流,但它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首先消费者的规模不够大,另外品牌的风格不够突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