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请收下这份养生秘籍,这个秋天少生病

导读 秋季养生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 荷花半成子。 今日,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暑气渐去,凉
秋季养生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

荷花半成子。

今日,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暑气渐去,凉意渐生。

秋天真的要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秋季,指农历的七、八、九月,包含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是禾谷成熟之意。

中医养生要遵循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理念,秋季养生针对秋季燥邪当令的特点,遵循“秋冬养阴、秋季养肺”的原则,针对秋季的时令以及各节气特点,在情志、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护。

平定情绪敛元气

《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对于春的生发、夏的繁茂,秋收不仅是指收获果实,还含有收敛情志之意。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该逐渐收敛我们的情志,从春夏的豪情万丈悄悄地内收,变得心平气和。

一方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另一方面,秋天萧瑟凋零的景象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中医理论认为,秋内应于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绪惆怅低落,心态消极。

所以在进入秋季时,要做到收敛神气,使自己的志向不过于外露,心态保持平和,才不会被秋天的悲忧心态所伤,以避肃杀之气,从而“以缓秋刑”。

早卧早起 适度“防冻”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随着季节的转换,我们的睡眠也应从夏季的“夜卧早起”,改为秋季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果说我们在夏天还可以晚睡一些,到了秋冬就要早些休息。《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夜晚属阴,熬夜则严重耗伤阴气,秋季开始白天缩短,天黑随之变早,我们要与自然相应,通过早睡来长养阴气。“阳化气、阴成形”,人是依赖体内的阴液来滋养肌肉、化生形体,长期熬夜的人每每形瘦,那是耗干了自己的阴液,无足够的物质可以来成形。

“与鸡俱兴”就是要我们早起,闻鸡起舞。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道法自然,与自然相应。

适当秋冻提高耐寒能力

秋天的气温是逐渐下降的,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就需要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气候的变化。所以,穿衣量也应该逐渐增加,以使身体慢慢适应冷空气的刺激,提高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可以适当地少穿点,以不着凉为度。人适当地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假若一开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气接触少,适应能力就会减弱。

建议健康状况较好的人可坚持用冷水洗脸、擦鼻,以提高耐寒防感冒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体弱多病的老人秋冻需谨慎。

适当增强体育锻炼

秋天,日照充分,阳光又不是很强,空气质量较佳,是户外锻炼和旅游的黄金季节。适当增强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体适应气温变化,增强抗病能力。

秋季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抗寒能力。

应选择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应选择相对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锻炼后应多吃梨和银耳等

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

要注意防受凉感冒

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因而要注意防受凉感冒,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尤其要当心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处的运动损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

食饮有节 润肺调脾

增酸少辛润肺燥

饮食上增酸少辛,防秋燥滋阴润肺。秋属金,其气通于肺,主收,燥邪当令,易伤津液,祸及肺腑。

这一时期,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加之夏季余热未清,津液未复,人体偏于津亏体燥,故应少食葱、姜、蒜等辛味之品。

要多吃滋阴又润燥之品,如苹果、石榴、葡萄等酸味、甘味水果,中医理论有“酸甘化阴”之说。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莲藕、山药、莲子等时令果蔬均为食疗佳品。

麦冬杏仁茶

依“燥者润之”之法,可煲中药药膳来清补养生,如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冬瓜汤,而麦冬杏仁茶(用麦冬、杏仁、生甘草各6克泡茶常饮)更是秋季润肺止咳佳品。

贴膘之前先调脾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会使体内热量供给不足。进入秋季后,人的胃口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好转起来,再加上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因此一到秋天,许多人就张罗着吃各种各样的进补食物。

秋季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补品做好准备。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通常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需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不妨多吃一点绿豆、扁豆、薏米等,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调理脾胃要因人而异。

胃火旺盛者

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脾胃虚弱者

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王建明,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副主任、教学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协同方法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痛风、干燥综合征、产后风湿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血管炎等。

主持及参与多项研究课题。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关于风湿性疾病的各种蒙圈?不懂?疑问?扫描二维码进入中日友好医院服务号,查询中日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和王建明大夫的更详细介绍吧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