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Z390 这一代最有诚意的 Micro-ATX 主机板。ROG 自 Z170 推出第一张 VIII GENE 之后就消失匿迹,一次跨越 3 代更新随着 Z390
Z390 这一代最有诚意的 Micro-ATX 主机板。ROG 自 Z170 推出第一张 VIII GENE 之后就消失匿迹,一次跨越 3 代更新随着 Z390 发表「ROG MAXIMUS XI GENE」,这张更是当代诚意最足的一张,解禁时更是囊括超频榜单的多项第一,不仅有着 EXTREME 等级的供电,以及 HERO 所没有的 DIMM.2 设计,更支持 Double Capacity DRAM 布线,2 DIMM 记忆体即可达到 64GB,并有着 4 组 M.2、2 组 PCIe 与 4 SATA 可供扩充。
规格
尺寸:M-ATX(24.4cm x 22.6cm)
处理器:Intel 9th / 8th Gen Core 处理器
处理器脚位:LGA 1151
晶片组:Intel Z390
记忆体:2 x DIMM, MAX 32GB, DDR4 4600+(OC)/2666 MHz, Double Capacity DRAM 支援
扩充插槽:1 x PCIe 3.0 x16、1 x PCIe 3.0 x4
储存埠:4 x SATA 6Gb/s、1 x DIMM.2(2 x M.2 22110 PCIe x4, CPU)、2 x M.2 Socket 3(PCIe 3.0 x4)
网路:Intel I219-V Gigabit LAN w/ LANGuard
无线:Intel Wireless-AC 9560 Wi-Fi 802.11a/b/g/n/ac、BT 5.0
音讯:ROG SupremeFX S1220A
USB埠:1 x USB 3.1 Gen2 前置插座、4 x USB 3.1 Gen2 (3 Type-A、1 Type-C)、8 x USB 3.1 Gen1(2个需扩充)、6 x USB 2.0(4个需扩充)
影像输出:HDMI 1.4b
2 DIMM DC 特殊布线上至双通道 64GB 记忆体
这代 ROG 针对 2 DIMM 记忆体插槽的板子,包含 GENE、APEX 与 ROG STRIX Z390I,都有针对 Double Capacity DRAM 进行特殊布线,让 2 根插槽的主机板,也可达到双通道 64GB 记忆体的容量。
本次搭配测试的是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记忆体模组,为 2 Kit 32GB 3200 CL 14-14-14-34,记忆体高度约 7cm,相当于两组记忆体高度堆堆叠;外观,有着金属散热片包覆,并有着髮丝纹与银黑两色的搭配,于记忆体上方更有着 ARGB 灯效。
↑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记忆体。
↑ 记忆体有着高质感的金属散热片包覆。
↑ 记忆体上方有着 ARGB 灯效。
↑ 32GB 3200 CL 14-14-14-34。
ROG 与记忆体厂商合作,主机板通过特殊布线,支援 Double Capacity DRAM,而系统会认到 4 组记忆体模组,但在主机板上却只安装了 2 根记忆体。如此一来,让 2 DIMM 主机板也可享有 64GB 的高容量记忆体,但相对的测试这一组就要价 $1,199 美金。
↑ 记忆体资讯。
↑ 记忆体灯效。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开箱
虽说 DC 记忆体很贵,但 GENE 还是有他美好的地方。ROG MAXIMUS XI GENE 採用 M-ATX 的尺寸,但实际长宽还是减了 2cm,这也说明了为何只给 2 PCIe 插槽的原因。GENE 支持 Intel 9th / 8th Gen Core 处理器、LGA 1151 脚位与 Z390 晶片组。
记忆体为 2 DIMM DDR4 插槽,支援到 DDR4 4600 超频时脉,标準是最大 32GB 记忆体,但因为支援 Double Capacity DRAM 所以可达到 64GB 之容量;PCIe 插槽则给予 1 组 PCIe x16,以及 1 组 PCIe x4。
储存面则是有着 4 组 SATA,以及 1 组採用 CPU 通道的 DIMM.2 子卡,可安装 2 组 M.2 22110 PCIe SSD,而主机板上还有 2 组 M.2 同样只支援 PCIe x4 SSD;网路则是 Intel I219-V GbE LAN 与 Intel Wireless-AC 9560 Wi-Fi 802.11ac 的组合。
音效同样使用 ROG SupremeFX S1220A 晶片,但就不具备 ESS 的 DAC 晶片;USB 受惠原生支援,因此有着 1 组 USB 3.1 Gen2 前置插座,以及 4 组 USB 3.1 Gen2、8 组 USB 3.1 Gen1 与 6 组 USB 2.0,给予玩家足够的 DIY 扩充与使用的便利。
↑ 主机板外盒。
↑ 背面则有主机板的规格与特色说明。
回归的 ROG MAXIMUS XI GENE,一样有着帅气的外观,散热片的造型更是抢眼。主机板上长条的 M.2 散热片,以及 L 形的 VRM 散热片,而 I/O 外壳上更有着 ROG Logo,至于 PCH 散热片也延伸到主机板中央,更具备 AURA 灯效。
虽说主机板尺寸比一般 M-ATX 在小一些,使得仅有 2 组 PCIe 插槽,而余下的空间则将边缘的插座通通转了 90°,让连接针角与主机板平行,让玩家在 DIY 组装时更容易。
↑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外观。
↑ 主机板背面。
主机板右手边,有着 ATX 24-pin 供电,以及电源、Safe Boot、ReTry、Slow Mode、Pause 开关与 LN2 跳针,并有着 Q-Code 与 Q-LED 的 DeBug 功能,整体规格很偏向超频专板的 APEX。
GENE 具备 DIMM.2 的扩充,插槽与记忆体插槽相似,但上方有特殊的保护,不可能有误插的问题。而 M.2 散热片旁则是 2 DIMM 记忆体插槽。
↑ 主机板右手边区域。
↑ 位置偏主机板右侧中间,则有着前置 USB 3.1 Gen2 与 USB 3.1 Gen1 扩充插座。
↑ M.2 散热片下已备妥导热胶。
CPU 插槽与 VRM 供电模组,VRM 上方採用 2 组散热片,通过热导管串接,替 VRM 模组进行被动散热;而 CPU 供电则採用双 8-pin 规格,供电设计就比 HERO 好,几乎是 EXTREME 等级。
↑ CPU 插槽与 VRM 供电模组。
↑ 双 CPU 8-pin 供电设计。
主机板右下角,除了有 4 组 SATA 连接埠之外,更可见前面板针角与 W_PUMP 针角都转了 90°,变成针角与主机板平行,让玩家在 DIY 组装时更容易安装与整线。
原 PCH 散热片位置小,因此连带设计到主机板中央,并採用镜面外观,通电后才会显现出 ROG 的科技图腾。
↑ 主机板右下角。
↑ PCH 散热片。
主机板主要提供 1 组 PCIe x16 扩充,这组插槽并有金属强化,提升插槽的强度,此外还有 1 组 PCIe x4 可扩充。主机板底部还有提供给超频用的 Probelt 侦测点。
↑ PCIe 插槽。
主机板的后 I/O 档板已预先安装,让玩家在 DIY 组装时可更快速。后 I/O 有着 Clear CMOS 按钮,以及 USB BIOS Flashback 按钮,若玩家升级 CPU 时忘记刷 BIOS,可透过这按钮免 CPU 开机直接更新 BIOS。
此外,亦提供了 PS/2 滑鼠键盘、2 组 USB 2.0、4 组 USB 3.1 Gen 1 与 4 组 USB 3.1 Gen 2(红色与 Type C);内显则是 1 组 HDMI 双输出。
↑ 主机板后 I/O 一览。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用料
主机板上的功能、I/O 基本介绍的差不多,紧接着便来细看主机板上的 CPU、RAM VRM 与板载晶片等用料。
↑ 主机板完整外观。
↑ 记忆体採用 DIGI+ ASP1103 两相数位供电。
↑ CPU 则使用 DIGI+ ASP1405I 数位供电控制器。
↑ CPU 採用 10+2 相供电与 IR3555M MOSFET。
↑ 后 I/O 区使用 ASM1442K 处理视讯讯号、ASM1042A USB 3.0 控制晶片、ASM1543 USB Type C 侦测晶片。
↑ Intel I219-V Gigabit LAN。
↑ ROG SupremeFX S1220A 音效晶片。
↑ IDT 6V41638B 时脉产生器。
↑ TPU 晶片。
↑ Z390 晶片组。
↑ NUVOTON NCT6798D 环控晶片。
↑ AURA 晶片。
↑ 主机板上散热片、I/O 外壳与档板。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配件
配件方面,则有着 ROG 感谢卡、贴纸、杯垫、说明书与软体光碟。还有着 SATA、RGB 等线材,以及 Wi-Fi 天线、Q-Connec 等,以及具备散热片的 DIMM.2 子卡。
↑ 所有配件。
前几代 DIMM.2 都仅提供子卡,这次连正反散热片都準备好,通过螺丝直接固定,内部都贴有导热胶,让安装在 DIMM.2 的 M.2 SSD 有着更好的散热,当然外观上更是潮!
↑ DIMM.2 散热片。
↑ DIMM.2 子卡与散热片。
AI 智慧超频 ROG MAXIMUS XI GENE BIOS OC
这代 ROG 主机板,都提供了「AI 智慧超频」的功能,简单来说主机板会自动对 CPU、散热器进行评等,并会给出轻负载、重负载下不同的超频时脉设定,让玩家在超频时有更简易的选择。
↑ BIOS 摘要页面。
Extreme Tweaker 中有所有处理器、记忆体、电压超频的设定功能,AI 智慧超频中可选择 Manual、XMP I 与 XMP II。XMP I 是不套用记忆体 Profile,而是 ASUS 自行优化的参数设定,而 XMP II 则是套用记忆体的预先设定参数。
若玩家在将 AI 智慧超频设定为 Manual 之后,在 CPU 核心倍频设定中即可使用 AI Optimized 设定,会替 i9-9900K 搭配 AIO 水冷散热器,自动超频 4.9 GHz(轻负载)、4.8GHz(高负载)的设定。
↑ AI Optimized。
↑ AI 智慧超频设定。
↑ F11 会有 AI 智慧超频说明。
↑ 进阶页面。
↑ 内建装置设定。
↑ 启动页面。
Armoury Crate 安装驱动更便利 ROG 超值软体
新系列 ROG 主机板都预载前导的安装程式,主机板预设开机后会询问:「是否安装 Armoury Crate 软体?」,这是放置于 BIOS 的前导程式,若玩家愿意安装会在自动下载。Armoury Crate 可帮忙安装驱动程式、工具程式,以及获得 ASUS ROG 相关的资讯、文章等等。
对于 DIY 玩家来说,装了他就不用拿出光碟机,也不用上去官网下载驱动,省时更省力;当然若玩家不想安装,也可在 BIOS 中将这功能关闭。
↑ Armoury Crate。
AURA Sync
AURA 软体不仅有着各式灯光效果,亦有着色彩圈、亮度、RGB、Hue 等颜色调整功能,让玩家自行调色;另一方面,AURA Sync 亦可与 ROG Claymore 机械式键盘、ROG Spatha、Gladius II、Pugio 等电竞滑鼠,以及 STRIX 显示卡、RAM 记忆体等产品同步灯光,打造出最具个人特色的 DIY 电脑。
↑ AURA Sync 软体。
↑ 主机板灯光效果。
↑ 主机板灯光效果。
↑ 主机板灯光效果。
AI Suite 3
AI Suite 3 软体本身就提供着主机板 TPU、EPU、DIGI+ 电源控制,以及风扇控制 Fan Xpert 4,让玩家可以透过这套软体来控制、微调电脑设定与监控。
↑ AI Suite 3 软体介面,最上方即有 AI 智慧超频与 5-Way 优化。
而搭配新的 Z390 主机板,则会有「AI 智慧超频」的功能,这功能与 BIOS 的相同,就是通过散热器的评估,推荐更适合的超频时脉,玩家一样可透过 AI Suite 3 启用智慧超频的功能,当然若想要更全面的超频测试,则可使用「5-Way 优化」功能,这除了处理器还有 Fan Xpert 4 风扇测试、EPU 自动节能、DIGI+ Power 控制,让系统可更全面的优化并提升超频性能。
↑ AI 智慧超频已预测好可调整的超频空间,仅需按下 START 即可。
↑ 软体测试 3 核心以下 5.0 GHz,以上则是全核 4.8 GHz 超频。
GameFirst V
新版 GameFirst V 变得更智慧,基本上无须任何操作,预设採智慧模式运作,会依据应用优先权来调整封包,并可调整应用使用有线 LAN 或无线 Wi-Fi 连网,以达到顺畅网路游戏体验,当然亦可手动自行选择模式或程式优先权。
此外,也提供了网路监控、网路资讯等功能,若搭配 ROG 路由器则有 ROG FIRST 的优先权功能。
↑ GameFirst V。
Sonic Studio III & Sonic Radar III
Sonic Studio III 软体,除了可透过 Sonic Studio Effects 强化音效与自订 EQ 之外,更强的是能够依据不同应用,来指定音效输出的路径,例如:用电脑观看电影时,可以直接透过 HDMI 输出影音讯号给扩大机,而扩大机再分别将音讯出给音响、影像输出给电视使用;而当在游戏时,也可以自动将游戏音讯,输出给电竞耳机,让玩家无须手动切换,一切音效管理通通交给 Sonic Studio III 即可。
↑ Sonic Studio III。
Sonic Studio III 会自动侦测应用程式,接着在高级设定当中,将 DEVICE ROUTING 给开启之后,就能依据不同应用来选择输出的音讯装置;且可以依据不同应用来设定音效与等化器,并可将设定储存起来进行备份。
↑ 音效输出路由。
Sonic Radar III 则是分析游戏音讯,并透过雷达显示,将声音的方位给「指示」出来,对于需要听音辨位的游戏,这功能对于初学者可以说是相当强大,新版本的 Sonic Radar III 提供了雷达、3D 指针与信号显示器,让玩家可以看见声音方位;Sonic Radar III 在《斗阵特攻》游戏当中也相当有效,不论敌友只要声音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显示在雷达上,而在软体的编辑页面当中,也能设定图像的透明度与位置,喜爱射击游戏的玩家,但又是听力苦手的玩家,可以试着用这套软体来试试。
↑ Sonic Radar III。
RAMCache III 与 RAMDisk
可以对电脑中的主要磁碟,进行记忆体快取加速,换句话说就是将一小部分的记忆体,当作磁碟的前级缓冲区,如此一来就能加速磁碟的读/写速度;而操作上,只需选择预加速的硬碟,以及设定快取记忆体容量,容量多寡与各位系统记忆体有关,设定个 1GB 就已相当够用。
↑ RAMCache III。
RAMDisk 则是将一小块记忆体当作储存碟来使用,玩家可建立 32 MB 的记忆体磁碟,用来存放暂存档之类的资料,开关机时软体会在将资料搬移到磁碟当中储存。
↑ RAMDisk。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效能测试
效能测试方面,则分别测试处理器、记忆体、SSD 与整台电脑的性能,处理器使用 Intel Core i9-9900K,并採用 AI Optimized 超频设定与 DDR4 3200 记忆体时脉,以下分数提供给各位参考。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机板: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记忆体: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32GB*2 3200
显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
系统碟:Samsung NVMe SSD 960 PRO M.2
电源供应器:ANTEC 1200W
作业系统:Windows 10 Pro 64bit
CPU-Z 可检视 Intel Core i9-9900K 完整资讯,处理器代号 Coffee Lake,为 14nm 製程的处理器,有着 8 核心 16 执行绪;主机板使用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Z390 晶片组;记忆体为双通道 DDR4 3200MHz。
↑ CPU-Z。
CPUmark99 测试,单看处理器的单核心执行能力,单核心的 IPC、时脉高即可获得相当高分。i9-9900K 有着 877 分的高单核性能。
↑ CPUmark99。
wPrime 则用来衡量处理器多线程运算能力,透过计算平方根的方式来测量处理器性能,测试分为 32M 与 1024M 运算难度,就看谁的多核心运算能力较强,即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计算。
i9-9900K 採用 16 执行绪进行运算,32M 花费 4.7 秒、1024M 花费 122.1 秒计算。
↑ wPrime。
CINEBENCH R15 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绘图性能。也是目前用来评比 CPU 运算性能常见的测试软体。
XI GENE 搭配 i9-9900K 可达到 CPU 1970 cb 的高成绩,单核心亦有着 212 cb 的性能。
↑ CINEBENCH R15。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主要是透过 CPU 运算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i9-9900K 花费 102 秒完成渲染。
↑ Corona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可测试电脑的 CPU 对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速度,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I9-9900K 仅需 64 秒就完成工作。
↑ V-Ray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费的光线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来计算光影与 3D 影像的渲染。
i9-9900K 有着平均 4068.2 PPS 的计算速度,仅需 64.4 秒就可以完成 CPU 渲染。
↑ POV-Ray。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记忆体使用 ZADAK SHIELD DC RGB DDR4 32GB*2 3200 记忆体。搭配 XI GENE 有着记忆体读取 46513 MB/s、写入 49771 MB/s、複製 46139 MB/s、延迟 54.0 ns 的表现。
↑ AIDA64。
常使用的 WinRAR 压缩软体,此测试对于核心数要求不高,但对于高时脉的 i9-9900K 来说,有着 22,710 KB/s 的处理速度。
↑ WinRAR。
7-Zip 压缩测试与之相对,就可用到多核心的性能,i9-9900K 压缩评等为 60547 MIPS,解压缩 82192 MIPS。
↑ 7-Zip。
影音转档方面,测试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i9-9900K 于 X.264 编码有着 59.8 fps 的运算性能,而 X.265 更有着 40.6 fps 的表现。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测试系统碟 Samsung SSD 960 PRO NVMe M.2 500GB 的读写性能,循序读取 3387 MB/s、写入 2099 MB/s,4K 亦有着 822 MB/s、179 MB/s 的水準。
↑ CrystalDiskMark。
电脑整体性能测试,则以 PCMark 10 来进行,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
i9-9900K 搭配 RTX 2080 Ti 获得了 6,876 分,电脑基準性能 Essentials 也有着 9586 分,生产力则有 8283 分,在更需要 CPU 运算的数位内容创造获得 11110 分。
↑ PCMark 10。
游戏效能测试,搭配 RTX 2080 Ti FE 显示卡进行测试,而 3DMark Fire Strike 测试中,物理 Physics 分数有着 24712 分;针对 DirectX 12 所设计的 Time Spy 测试,CPU 获得了 10960 分的成绩,当然 CPU + GPU 的总成绩更是相当高。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总结
这代 ROG MAXIMUS XI GENE 主机板于解禁时成为 ROG 超频用主机板,不仅囊括多项 i9-9900K 榜单第一名的成绩,让人不经猜测这代会不会不见 APEX?但在之后 ASUS 马来西亚发表会上,也证实了 ROG MAXIMUS XI APEX 超频主机板,但 GENE 一开始打下的成绩,APEX 还有超越的空间吗?
GENE 有着 EXTREME 的供电设计,10+2 相、双 8-pin 供电,以及 APEX 超频所需的控制开关、跳针、Probelt 侦测点,让这代 GENE 定位上无疑居于 HERO 之上,价位则两者相近,但可预期 GENE 会在高一些。
效能方面也无须担心,但由于 AI Optimized 超频设定,会依据处理器体质与散热器的综合评比,来给出建议的超频设定值,因此上述测试性能比单纯使用 XMPII 时再低一些,倘若玩家要在 GENE 超频,只要处理器够强也能轻鬆达成。
扩充方面,GENE 也给的相当有诚意,4 组 SATA 与 4 组 M.2 扩充,储存面是无须担心,但唯一可惜是 4 M.2 都只支持 PCIe SSD,倘若能有 2 组可切换 SATA 通道的 M.2,则在 SSD 挑选上有更多的弹性。
由于 GENE 的主板长度较短,因此仅给予 1 组 PCIe x16 与 1 组 PCIe x4,就扩充上除了安装显卡之外,还可有一张 PCIe 卡的扩充,整体扩充性还是足够;另一方面,板子只提供 4-pin RGB 针角,因此无法连接 3-pin ARGB 控制。
性能、扩充都足够,这代最有诚意的 M-ATX 主机板 ROG MAXIMUS XI GENE。
来源: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开箱测试 / 智慧超频 2DIMM 64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