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ROGCrosshairVIIIImpactC8I挑战3代Ryzen记忆体超频极限的指定主机板

导读 ASUS-ROG-Crosshair-VIII-Impact_774x300 jpg (22 66 KB, 下载次数: 5)2019-12-14 19:23 上传相较于前两代

ASUS-ROG-Crosshair-VIII-Impact_774x300.jpg(22.66 KB, 下载次数: 5)

2019-12-14 19:23 上传



相较于前两代 AMD Ryzen CPU,採用 Zen 2 微架构的 Ryzen 三代 CPU 在内建的记忆体控制器 (IMC) 上,可以说是有着非常明显的进步,以一代来说,如果能够超频上 DDR4 3600 的速度并稳跑,那么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厉害的表现了。

然而在 IMC 的加持下,主机板的相关线路自然也是个影响记忆体超频中相当大的因素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自然就是为了创下超频纪录所设计的 AMD X570 主机板,这张板子特别于记忆体的部分採用 OptiMem III 的极致优化线路。截至笔者发稿日期前,目前由希腊 OGS 团队创下的 DDR4-6054 世界纪录,即是採用本次我们所介绍的这张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所实现。

以下文章我们将介绍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在各方面的表现,并且与其余主机板不同的是,在记忆体超频这一块的测试方面,我们也会额外探讨。

产品规格一览:
尺寸:Mini-DTX
支援处理器类型:AMD Ryzen 2nd, 3rd
处理器脚位:AM4
晶片组:AMD X570
记忆体:2 x DIMM, MAX 32GB、Double Capcity MAX 64GB
扩充插槽:1 x PCIe 4.0 x16
储存埠:4 x SATA 6Gb/s、2 x M.2 Max Type 2280、有线网路:Intel I211AT
无线网路:Intel Wireless AX200、BT 5.0
音讯:Realtek ALC 1200-VB Audio Codec
USB 埠:3 x USB 3.2 Gen 2 (1 x Type-C、2 x Type-A)、3 x USB 3.2 Gen 1 (1 for Q-Flash PLUS)、4 x USB 2.0、1 x USB 3.2 Gen 2 Type-C 前置插座、2 x USB 3.2 Gen 1 19 Pin 前置插座、2 x USB 2.0 9 Pin 前置插座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开箱

在以往,ROG Impact 系列的主机板几乎也是以 ITX 板型为主,不仅仅只是创下记忆体超频纪录的首选,对于普通玩家如果想要组装一台高端小钢炮 ITX 主机,ROG Impact 系列自然也是提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这回 C8I 不同以往採用 ITX 的版型,而是採用了现今相对少见且略长一些的 Mini-DTX 规格,整体而言与 ITX 仅差在长度略长一些, 玩家们在选购机壳时记得评估一下市面上 ITX 机壳是否可以正常容纳。


↑ ITX 与 Mini-DTX 整体在大小方面的确有着一些差异,一般而言,如果 ITX 的机壳尺寸有提供到 3 个 PCI-E 挡板,那么是可以容纳下这张板子没有问题。


外包装一样继承着 ROG 的识别颜色,採用红黑配色包装搭配特有的图腾纹路,中间再以雷射字样打上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型号,下方标注着产品支援的特色,除了大家常见的 Aura Sync 等等之外,更特别的是支援 Double Capacity 规格的记忆体模组。

背面的部分则是有着主机板简图,支援的技术、规格,上方明列了四项特色,FCH 与 VRM 一体式的散热器、金属背板、SO-DIMM.2 M.2 Riser Card、SupremeFX 独立音效模组。




↑ 外包装正反面一览。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主机板外观一览,不同于普遍的做法,C8I 特别将 FCH 的部分拉到了背面 I/O 附近的位置,并与 VRM 的部分共用内建风扇的一体式散热器,下方部分 Header 更採直角 90 度摆放,避免与显卡散热器干涉,下方更额外利用了子卡作为 Supereme FX 的音效部分。


↑ VRM 散热片特写一览,包覆的外壳为整块金属製成,通过上方与侧边的孔洞对主要发热部件进行散热。


储存方面,SATA 的部分提供四个,分别直立两个、垂直两个。M.2 方面则是建构在 SO-DIMM.2 Riser Card 上方两侧,最大可安装两只 2280 的 M.2 PCI-E / SATA 通道的 SSD。






↑ M.2 SO-DIMM.2 Riser Card 特写。两条皆支援到 2280 的长度、如果所插上的为 PCI-E 通道的 SSD,靠 CPU 那一侧的插槽走的是 CPU 的 PCI-E 通道,靠下方的则是走 FCH 通道。




↑ Riser Card 上方还带有 LED 灯、+5V ARGB Header、以及两个风扇的插槽。并且预设贴有导热胶条。


↑ 四个 SATA 插槽特写一览,下方两个垂直的设计可以避免与显卡散热器干涉。


RGB Header 的部分共有 3 个,CPU 插槽左下方有一个 +12V RGB 插槽,适合连接信仰扇使用,靠右下方与 SO-DIMM.2 上则是各有一个 3-Pin ARGB 插槽。

为了满足超频爱好者的需求,更设计了诸如 Safe Botton、Retry Button、Start、CLR CMOS、Slow Mode 这些实体按钮与开关,能够让玩家在超频设定失败无法开机显示的时候,即时的还原到预设设定开机并再行调整之,以及 Slow Mode 开关让 CPU 不必一直维持在高频率,可以更加成功的展示那创下纪录的一瞬间。

另外除错必备的 Q-CODE 指示灯与开机阶段指示灯当然也必备,开机阶段指示灯位于右上角,可以轻鬆检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身为 ROG 系列的高阶主机板,免 CPU 更新 BIOS 功能的USB BIOS FlashBack 功能当然也具备,实体按钮与指定 USB 插槽一并位于背板上。






↑ 各种 Header 与按钮一览,Safe Botton、Retry Button、Slow Mode 按钮与开关皆位于主机板本体右下角。Start 实体开机键则是位于 ATX 24 Pin 旁边。


↑ 右上角的开机阶段指示灯。


后 I/O 一览。天线为 Intel AX200 提供,USB 有 2 个蓝色的 USB 3.2 Gen 1、一个红色白框专门用于 BIOS FlashBack 的 USB 3.2 Gen 2、一个 Type-C 与四个 Type-A 的 USB 3.2 Gen 2、网路孔,音效则是有一般的 3.5mm 与光纤 S/PDIF。


↑ 后方 I/O 一览。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配件一览

配件部分,除了一些基本的如 SATA 线以外,还有着 ROG C8I 专属的一些配件,例如前述提到的 SO-DIMM.2 Riser Card 等等。




↑ 配件部分包含说明书、保固卡、2 条 SATA 线、2 组 M.2 螺丝与螺丝柱、 SO-DIMM.2 子卡、驱动光碟、VDG 插座的 ARGB 转接线、束带、天线、+12V RGB、ARGB、前面板延长线、ROG 信仰贴纸、杯垫、感谢选购函、CableMod 折价序号。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用料解析

前面已讲解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大致上的规格、外观等设计与特色,接着我们将散热片移除,以进一步分析主机板上的用料与电路等细节。




↑ 本体前后散热片移除一览


↑ 可以看到背面整块的散热片有着热导管,更进一步的充分利用 Mini-DTX 的体积在各方位进行散热。




↑ VRM 与 FCH 一体式散热片除了有着 FCH 主动风扇以外,导热胶部分涵盖 MOSFET 与电感。




CPU VRM 供电一览,供电为 4+2 相供电。PWM 主控採华硕客製化的 ASP1405I (IR35201 Rename),同时支援 Intel VR12.5、IMVP8 与 AMD SVI2 介面标準,本体最高可以支援 8 相供电。

在 VCore 方面採用 4 相供电的设计,由 ASP1405I 输出 4 相 PWM 讯号。MOSFET 採用採用内部整合 Driver 与上下桥的 Infineon TDA21472 OptiMOS™ Powerstage 共 8 枚,每两枚以 Team 架构连接成一相。

而 SoC 供电则是採用 2 相供电,2 相 PWM 讯号也是均由 ASP1405I 输出。MOSFET 一样每相採用一枚 Infineon TDA21472 位于背面。

在电容方面,前段高压输入滤波採用 FPCAP 10Khr 寿命的黑金固态电容,后方输出电容则是由于 Mini-DTX 体积的限制,因此全部改用贴片式 SP-CAP 作为后端输出,提供优异的寿命保障。




↑ 具体 CPU 供电布局一览,橘框为 2 相 SoC / 内建 GPU 供电,篮框为 4 相 VCore 供电,SoC Mosfet 两枚位于 PCB 背面。


记忆体 VRM 供电方面为一相供电,MOSFET 採 1H1L 配置,型号均为 G4 GUC (具体细节未知,推测应为尼克森生产的)。PWM 与 Driver 採用 Anpec APW8723A 整合型 IC。




↑ 记忆体 VRM 供电相关布局一览。


CPU EPS 插座则是移至主板右上方,採用升级为金属外壳及坚固的针脚的 ProCool II 插座,兼顾寿命及耐用性。


↑ CPU EPS 插座特写。


↑ 有线网路晶片採用 Intel WGI211AT Gigabit LAN。


↑ WiFi + BT 部分採用 Intel Wi-Fi 6 AX200 2x2 802.11ax,以 M.2 E-Key 介面与主机板连接。另外由于主机板的板材限制,故 CMOS 电池採用 CR2032W 型式,拉至后 I/O 的壳子上方。


↑ 环控晶片採用 NUVOTON NCT 6798D。


↑ 另外有着华硕主打的 TPU KB3728Q D TurboV Processing Unit (TPU) 加速晶片,能够精确的调整 CPU、DRAM 频率、电压等参数,让玩家们在各种状况下获得最佳化的系统效能。


音效方面採用特製的子板与插槽跟主机板连接,争取更多 PCB 空间,上方除了客製化的 ROG SupremeFX 8 通道高传真音效 CODEC 被以金属罩盖住以外,另有德州仪器 RC4580 与 ESS ES9023P 两枚 OP-AMP,并搭配日系 NICHICON 系列音效专用电容。纵使是迷你板一样在音效上不因空间而妥协,提供最佳的音效体验。


↑ 子卡拆解图,上方的盖板背面与本体任何 IC 并没有接触,纯粹是为了装饰用途。






↑ 音效用料一览



↑ 在 RGB LED 方面採用自家 AURA 50QA0 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讯号可靠性,前后方的 USB 3.2 Gen 2 皆採用 Diodes PI3EQX1004B1、PI3EQX1002B1 做为 ReDriver IC,USB 3.2 Gen 1 则以 ASM1464 做为 ReDriver IC,另外用于前后 Type-C 连接埠额外各再具备一枚 ASM1543 作为 Type-C 侦测晶片。







↑ 前后方 USB 3.2 Gen2 的 Diodes PI3EQX1002B (单通道)、PI3EQX1004B (双通道)ReDriver IC 与 ASM1543 控制器。


↑ ASM1464 ReDriver IC。


↑ BIOS SPI Flash 採用华邦 25Q256JWEQ,单颗容量为 32 MB,另外可以看到 AI1315-AO 晶片,用于 ASUS USB Flashback 免 CPU 刷新 BIOS 的功能。


↑ AMD X570 FCH 晶片组特写。


↑ FCH 主动风扇採用台达的 ASB0312HP 共两枚,额定寿命高达 60,000 hr。


毕竟除了要带给玩家们最极限的记忆体超频体验以外,受制于 Mini-DTX 的体积,本张 C8I 採用了高达 8 层的 PCB 板。


↑ PCB 方面採用 8 层板。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灯效一览

虽是身为 Mini-DTX 的迷你主机版,但 C8I 一样在主机板本体背面种了 14 颗 LED 灯珠,并且也可以与 Aura Sync 做出灯效同步,创造不错的 RGB 灯效。此外,主机板 I/O 的 3.5mm 音效插孔一样也是採用内置灯光透出的方式标注各接孔的功能位置。




↑ 侧边 RGB 灯效。


↑ 音效孔灯效。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效能测试

首先先向各位读者报告记忆体的相关性能,毕竟 C8I 就是主打记忆体超频性为主的主机板,这次的测试我们特别选用美光普通无散热片版本的 DDR4 2666 8G D9VPP 记忆体,虽然说仅是普条,但可是用打破世界纪录的美光 E-Die 颗粒所製成的,搭配着特别针对记忆体相关线路优化的 C8I,相信能够有着相当不凡的表现。

当然由于这次平台中 Ryzen 3 代架构设计上的原因,当记忆体超频超过 DDR4-3600 时,则会改为 2:1 的 mClk:uClk 的模式,并且使得 Infinity Fabric Clock 固定在 1800MHz,因此我们在后续还是皆以 DDR4-3600 CL18 这样稳定过测的参数进行测试。

经过笔者反覆调教,确定这两条美光普条 DDR4 2666 8Gx2 的记忆体最稳定且效能最佳的参数为 DDR4 3600 CL18,并且电压方面也不必太高,仅需要一般超频记忆体设定的 1.35V 即可,普条即可用有这样的记忆体效能可以说是相当的厉害且划算。


↑ 在运行 DDR4-3600 CL18 下成功通过 AIDA64 40 分钟的记忆体测试。


↑ 我们尝试了单条 8G 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以 DDR4-4466 CL20,并斟酌追加电压至 1.5V 左右后,一样也可以稳稳的运行 AIDA64 的记忆体测试。


↑ 另外笔者以体质相对好的美光 Ballistix Elite DDR4 3600 CL16 8Gx2 的双通道记忆体,甚至在经过反覆调整后有办法成功以 5000MHz 进入系统并成功认证于 CPU-Z 资料库上!

认证网址 : https://valid.x86.fr/y3syc2


效能测试方面,处理器使用 AMD Ryzen 9 3900X,设定上採用记忆体内建的 XMP Profile 超频至 1:1 模式的上限 DDR4-3600 MHz。另外我们也追加超频测试项目,将全核心超频至 4.3GHz、电压 1.4375v,基本上这算是一般玩家将 Ryzen 9 3900X 全核心运作会到达温度上限的极限设定门槛。

测试平台:
处理器:AMD Ryzen 9 3900X
CPU 水冷散热器:曜越 Tt Floe Riing RGB 360 TT Premium 360mm 一体式水冷
主机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记忆体: Crucial DDR4 2666 8GBx2 (超频至 3600 CL18)
显示卡:ASUS TUF AMD Radeon RX 5700 XT
系统碟:Corsair Force Series Gen.4 PCIe MP600 1TB NVMe M.2 SSD
电源供应器:Antec HCP-850 PLATINUM
作业系统:Windows 10 Pro 1903 64bit


↑ Ryzen Master 手动超频全核 4.3 GHz、1.4375V 设定截图。


首先先以 CPU-Z 内建 CPU Benchmark 进行测试。


↑ CPU-Z 预设,单核 554.2 分,多核 8464.3 分。


↑ CPU-Z 超频 4.3 GHz,单核 532.6 分,多核 8772.4 分。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一览,记忆体使用 DDR4 2666 8Gx2 记忆体并超频至 DDR4-3600 CL18。


↑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 预设情况,记忆体读取 54605 MB/s、写入 52387 MB/s、複製 54493 MB/s、延迟 72.7 ns 的表现。


↑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 超频 4.3 GHz,记忆体读取 54610 MB/s、写入 52435 MB/s、複製 54700 MB/s、延迟 73.6 ns 的表现。


CPUmark99 测试,主要测试处理器单执行续的运算能力。


↑ CPUmark99 预设单核效能,分数为 816 分。


↑ CPUmark99 超频 4.3 GHz 单核效能,分数为 764 分。


CINEBENCH R20 是基于以 CPU 进行图像渲染,衡量 CPU 效能的测试项目。


↑ CINEBENCH R20 预设,单核效能为 530 pts、多核为 7325 pts。


↑ CINEBENCH R20 超频 4.3 GHz,单核效能为 501 pts、多核为 7682 pts。


X265 FHD Benchmark 主要是以 X265 影片编码衡量 AVX2 指令集的效率。


↑ X265 FHD Benchmark 预设,效能为 60.16 FPS。


↑ X265 FHD Benchmark 超频 4.3 GHz,效能为 62.81 FPS。


PCMark 10 Extended 主要以衡量整机整体的性能作为综合评估标準的测试。


↑ PCMark 10 Extended 预设,分数为 9235。


↑ PCMark 10 Extended 超频 4.3 GHz,分数为 9035。


另外我们测试了预设的 DDR4 2666 的 PCMark 10 分数,藉此比对两者的差异。


↑ 在 DDR4 2666 无超频的情况,分数为 8941,相对于超频至 DDR4 3600 的速度来说还要来的低了 3.2%。


这回 ROG C8I 在 M.2 方面也採用了 Riser Card 的设计,将两条 M.2 设计于 Riser Card 上方,或许会有读者担心藉由 Riser 转接后是否会造成 M.2 SSD 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特别选用了 PCI-E 4.0 通道的 Corsair Force MP600 1TB 进行简单的测试。

本次连接的是靠上方的那条 M.2 插槽,所走的通道为 CPU 内建的 PCI-E 4.0 通道,理论上走 CPU 内建的通道性能方面会相对的更好一些。


↑ CrysialDiskMark 测试,基本上循序读写方面也都有着 4966.4、4268.0 MB/s 的速度,并且这也是已经有资料且髒盘的状态,可见性能方面完全不因採用 Riser 形式的 M.2 插槽而有任何减损,玩家们不必担心。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心得分享

身为在 AMD 平台上打破 DDR4 6000 世界纪录的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这张主机板,自然在记忆体的效能方面有着非常不错的超频表现,以笔者这次的测试结果来看,仅仅是以完全未挑过的 DDR4 2666 美光 E-Die 普条,即可有着稳跑 4466 MHz CL20 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的厉害。

甚至以体质相对较好的美光 Ballistix Elite 系列的记忆体,更有办法以 DDR4 5000 8Gx2 双通道的模式下成功进入系统,完全不愧对 ROG 的超频王者称号。

当然如果玩家们并不打算玩突破纪录的极限超频,在本平台上运行 DDR4 3600 的情况下自然也是完全没问题,并且虽然为 Mini-DTX 规格的小板,将 R9 3900X 超频至 4.3 GHz 也是一样能够稳稳的运行,在 CPU 的超频性方面一样不容小觑,面面俱到。

此外,C8I 身为 ROG 的一员,在规格与用料方面当然也是十分的丰富,除了 CPU 供电给到 8+2 以外,也採用了 Infineon OptiMOS™ Powerstage 的晶体用料,前后 USB 3.2 Gen2 Type-C、Intel AX200 无线网卡、极致音质的 SupremeFX 音效方案等等,完全不因 Mini-DTX 规格所侷限了丰富好料。

无论是你想要挑战世界记忆体超频纪录,抑或是你只是想要组装一台迷你型的 AMD 顶规主机,ASUS ROG 这回带来的 Crosshair VIII Impact 这块主机板,绝对无疑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来源: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C8I / 挑战 3 代 Ryzen 记忆体超频极限的指定主机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