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力扛效能旗舰的 MSI GT 系列电竞笔电,最新力作挑战桌机效能霸主之位,「MSI GT76 Titan DT 9SG」电竞笔电,採用铝合金材质打造上
力扛效能旗舰的 MSI GT 系列电竞笔电,最新力作挑战桌机效能霸主之位,「MSI GT76 Titan DT 9SG」电竞笔电,採用铝合金材质打造上盖,金属冷冽质感搭配赛车的肌肉线条,大方展示内装散热的威力,更搭载桌机(DT)等级 Intel Core i9-9900K 处理器与 NVIDIA GeFroce RTX 2080 显示晶片,性能更可轻鬆比拟同级桌机,想了解笔电的效能如何与桌机较劲,就让我们全速测下去啰。
GT76 Titan DT 9SG 规格
系统:Windows 10 Pro
处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晶片组:Intel Z390
记忆体:2 x 8GB DDR4 2666MHz、4 个插槽 (Max 128GB)
绘图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显示器:17.3\" UHD 3840x2160 60Hz, IPS-Level Display
储存系统:2 x M.2 NVMe PCIe 3.0 x4 512GB SSD RAID 0、1 x M.2 PCIe / SATA、1 x 2.5” SATA 1TB HDD
I/O 连接埠:1 x Thunderbolt 3 Type C(USB3.2 Gen2 / DP)、1 x USB 3.2 Gen2 Type C、4 x USB 3.2 Gen2、RJ-45、Micro SD、HDMI(4K60Hz)、Mini-DisplayPort、1 x 3.5mm Mic-in、1x 3.5mm 耳机输出(HiFi / SPDIF)
音效:2 x 2W 扬声器、1 x 3W 低音、Nahimic 3
网路:Killer Gb LAN、Killer ax Wi-Fi / BT v5
电池:8Cell 90Whr
变压器:2 x 230W
尺寸:397 x 330 x 33~42 mm
重量:4.2 kg
GT76 Titan DT 9SG 开箱 / 仿赛线条 霸气美感
MSI 电竞笔电当中的旗舰效能款 GT 系列,效能与散热可说是这系列的重点,因此在机身设计上都以肌肉、厚重型的为主,而新款「GT76 Titan DT 9SG」,以铝合金上盖造就冷冽有型的质感,再以仿赛流线般的线条勾勒出整体视觉,给人一种效能机皇的霸气美感。
造型出众之余,内装更是让人咋舌,採用桌上型 Intel Core i9-9900K 处理器与 NVIDIA GeFroce RTX 2080 显示晶片,更何况採用 Z390 晶片组,更可藉由 Dragon Center 2.0 进行全核心超频,而 RTX 2080 除具备 8GB GDDR6 记忆体外,GPU 时脉也预先超频 MHz,比起预设有着更好的效能。
记忆体方面则具备 4 个 SO-DIMM 插槽,最大可支援到 DDR4 128GB 容量;显示器同样改以窄边框设计,提供 FHD 240Hz 与 UHD 60Hz 的两种面板选择;储存则以 2 颗 M.2 NVMe PCIe 3.0 x4 512GB SSD 建立 RAID 0 系统碟并搭配 1 颗 2.5” 1TB HDD。
整体规格强悍,笔电 I/O 更是给好给满 Thunderbolt 3、USB 3.2 Gen2,以及至多 3 萤幕输出 HDMI、Mini-DisplayPort 与 Thunderbolt 3 DP,此外要驱动这台效能猛兽,更需要 2 颗 230W 变压器,透过专属的供电平衡提供笔电所需的电力,更多笔电的细节就一边开箱一边说明。
↑ GT76 Titan DT 9SG 外盒与赠送的后背包。
微星 GT76 Titan DT 9SG 笔电表面(A 件),採用铝合金材质,线条乾净俐落并搭配金属的龙魂盾牌标誌,在反光之下龙魂呈现亮暗面,除了具有立体感也更佳威风;而机身则以仿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器,打造出具有肌肉线条的电竞笔电。
而且当笔电启动后,后方的散热开孔上会呼吸着红色灯光,彷彿汽车的尾灯设计一般,整体在视觉上相当吸睛。
↑ GT76 Titan DT 9SG 俐落的金属表面,与仿碳纤维的机身后半设计,大大凸显散热强悍的内在。
↑ 开机后机尾上方还会有着红色灯光闪烁。
笔电配件则包含说明文件、电竞滑鼠,以及 2 颗 230W 的变压器,以及变压输入的整合器。一颗变压器含线重应该在 900g-1000g 之间,换句话说 2 颗大概在 2Kg 以下,实在需要点体力。
↑ 说明文件与电竞滑鼠。
↑ 2 颗 230W 变压器与整合器。
窄边框 17.3”UHD 60Hz 显示器 / True Color 100% sRGB
笔电萤幕也改以窄边框设计,左右两边边框 + 面板留下的保护边,厚度约在 7mm 左右,而萤幕上方因为留有视讯镜头与麦克风,因此厚度约在 9mm 左右。就观影、工作、游戏等使用体验来看,窄边框可降低视觉的侷限感,也让萤幕的画面感觉较大,另一个好处则可让机身更紧凑。
而 GT76 Titan DT 9SG 採用 17.3” 面板,并有着 2 种规格可选:UHD 3840x2160 60Hz IPS 或 FHD 1920x1080 240Hz。若各位在意游戏效能,建议可选择 1080p 240Hz 更新率的这款,毕竟在笔电尺寸下,要能看清楚 4K 所有像素点实在有难度,这也会造成效能上的瓶颈,更何况笔电最多 3 萤幕输出,透过外接升级大尺寸 4K60 萤幕才更舒适。
↑ 帅气 17.3” 窄边框,那说不出的霸气感。
↑ 上方的视讯镜头与麦克风。
↑ 窄边框设计。
↑ 4K60Hz。
实际观看 GT76 Titan DT 9SG 的 2160p60Hz 萤幕,由于解析度够高因此相对细腻,但也需要稍微近一点的观看距离,但若是一般 Windows 工作则要调整放大比例,否则满容易在找游标跑去哪的游戏。
而色彩表现方面,藉由与 Portrait Displays 共同合作,其 True Color 技术可确保萤幕接近 100% sRGB 的色域表现,因此在风景、游戏影像等呈献上,都有着相当饱满的色彩,且整体色準也相当漂亮。
↑ 风景画面。
↑ 风景画面。
↑ 碧血狂杀 2 游戏画面。
True Color 软体,提供游戏、抗蓝光、sRGB、Adobe RGB、文书处理与电影等模式,不同模式下也有着各种可调整的细项设计;而工具中,则提供 App Sync:可指定应用程式不同的影像模式,并透过软体自动切换、萤幕视窗分割:则是依据选择的分割比例,快速排列视窗的小工具;校準则支援 X-Rite、SpectraCal 等校色器。
↑ True Color 检视模式.
↑ 工具功能。
Steel Series 单键 RGB 全尺寸 100% 键盘
尺寸够大的关係 GT76 Titan DT 9SG 採用着全尺寸 100% 配置 Steel Series 单键 RGB 键盘,包含着主要按键、数字键盘、功能键与 Fn Key 组合等功能。而笔电的 C 件按键区也因此稍微降低高度,让按键获得较好的行程空间。
键盘的配置相当好上手,方向键更是维持与一般按键同样大小,但数字区按键则略减宽度,整体配置非常接近桌上型键盘,不过 Delete、Home、End、PgUp、PgDn 等文书常用键,则排列在键盘边缘,这就需要稍微习惯了。
而打字、按压手感,有点像是「软中带速」,一开始按压感觉有点软 Q,慢慢压力克数达到触发点时,按键就会直直落下,整体手感明确好打字;此外,RGB 效果也相当均匀,也不会见光死(开灯后几乎无效果),每一键下方都有着独力 RGB 灯珠,可点亮整个键盘,让玩家有着相当不错的打字体验与 RGB 效果。
↑ 全尺寸键盘。
↑ 键盘上方(左起)有着 Cooler Boost 一键全速、电源键、Dragon Center 2.0 按键。
↑ 键盘 RGB 灯效。
↑ 机身前方、两侧的灯效。
SteelSeries Engine 可针对 Lightbar 与 Per Key RGB 键盘个别设定,亦提供基本的几种灯效让玩家选择,点选设定的产品后,则有着更完整的 RGB 设定功能。
↑ SteelSeries Engine。
↑ Per Key RGB 键盘设定。
↑ Lightbar 设定。
充裕 I/O 配置 双 230W 驱动效能猛兽
身为旗舰机种 GT76 Titan DT 9SG 更是给好给满,更具备着最速 Thunderbolt 3、USB 3.2 Gen 2 等介面,更可最多输出 3 萤幕画面。但由于散热器佔据整个笔电后方的空间,因此笔电的 I/O 只能设置于左右两侧,倘若各位桌子不大多少都会因为连接线材而导致滑鼠空间受限。
笔电右侧连接埠(左起)有着:Micro SD 读卡机、USB 3.2 Gen 2、USB 3.2 Gen 2 Type C、Mini-DisplayPort 与 HDMI(4K60Hz)。
笔电左侧连接埠(左起)有着:电源输入、RJ-45 网路、Thunderbolt 3 Type C、USB 3.2 Gen 2、3.5mm 耳机 / 麦克风。
↑ 笔电右侧 I/O 连接埠。
↑ 笔电左侧 I/O 连接埠。
↑ 帅气的散热出风孔。
笔电供电需要透过这个专用的整合器,而 2 颗变压器也都要同时使用才行,这也是为了追求极致效能的必要之恶。
↑ 电源整合器。
↑ 2 颗 230W 输出19.5V, 11.8A 变压器。
Cooler Boost Titan 双厚散、11 导管强制散热
看过笔电的外观、萤幕、键盘后,接着就要来聊聊散热设计,翻到笔电背面(D 件),瞬间被这散热设计给震慑,背面有着大面积的网状开孔增加散热气流,更可一窥内部 11 根热导管与双风扇的超狂配置,但相对也要稍微注意入尘的问题,建议定期用吹尘枪清理。
而在笔电底部,还有着 Dynaudio 的 3W 低音单体位于下方,而搭配的 2 颗 2W 单体则位于正面。
↑ 相当夸张的底部开孔与散热设计。
专为 GT76 Titan 所设计的散热器 Cooler Boost Titan,採用 CPU 与 GPU 独力散热配置,并配置 4 颗散热风扇(MSI:另外 2 颗风扇位于正面。)、佔据机身后方的整组散热鳍片与 4 出风孔,并总共使用了 11 根散热导管,替 CPU 与 GPU 进行散热。
而散热器採用压铸铝合金工艺设计,主要是增大散热面积并提高模组的坚固与耐用性,因此 CPU 与 GPU 周围的供电模组以及 GPU 记忆体,都在散热器之下提供出色的散热效果。
↑ 笔电内部光散热器就覆盖了一半面积,更遑论正面还有 2 颗散热风扇。
↑ CPU 散热区,独立 4 跟热导管与散热风扇。
↑ GPU 散热区,独立 6 跟热导管与散热风扇,并包覆记忆体与供电模组。
↑ 2.5” HDD 安装位置以及 3W 低音扬声器。
↑ 笔电支持 1 根 M.2 PCIe 3.0 x4 与 2 根 M.2 PCIe / SATA 插槽,而实际已安装 2 根 SAMSUNG NVMe PCIe 3.0 x4 512GB SSD 并建立 RAID 0 磁碟做为系统碟。
↑ 笔电左右两侧的导光 RGB 电路板。
↑ 笔电前方的 RGB 电路板。
Dragon Center 2.0 监控、模式控制软体
笔电的控制、设定与监控功能,同样交由「Dragon Center 2.0」软体进行操作。软体首页提供基本的监控功能,可即时检视 CPU、GPU、RAM、SSD 的使用率,以及装置资讯、风扇转速等。
↑ Dragon Center 2.0。
而在「系统环境设置」页面中,则可调整 Shift 模式:ECO、Comfort、Sport 与 Turbo,不同的模式对于 CPU 效能有不同的限制;而风扇转速则有:自动、基本、进阶与 Cooler Boost。
风扇设定为进阶时可自订 CPU、GPU 不同阶段的风扇转速,而 Cooler Boost 则是 4 颗风扇全速5,500 RPM 运转,此时可获得最好的散热与效能,但相对的噪音也相对大。
此外,还有着 DPI 调整、Windows 键开关、Fn / Win Key 对调 与 WebCam 开关等。
↑ 系统环境设置。
↑ CPU 最高全核心 5GHz,但基本风扇要全速转才能跑出效能。
↑ GPU 亦可再增加频率。
电源管理页面中,则可设定长校使用、平衡保养、最佳保养等设定,几单来说长校使用,会将电池充满至 100%,并随时保持电力充饱状态,而平衡保养则是低于 70% 开始充电、80% 后停只充电。
↑ 电源管理。
Gaming Mode 功能,可针对支援的游戏,进行系统优化与 Shift、True Color、Nahimic 自动调整。除此之外,还提供 Voice Wizard:麦克风音讯强化、行动中心:MSI app 的连线管理功能与帮助页面。
↑ Gaming Mode。
GT76 Titan DT 9SG 效能测试
紧接着实际测试时,将 Dragon Center 的 Shift 模式设定为 Turbo,而风扇设定为进阶模式,这样的设定下 CPU、GPU 都可有着最大效能,但相对风扇噪音约在 60dB 左右。
本次测试机种为 GT76 Titan DT 9SG、i9-9900K、RTX 2080 8GB、64GB DDR4 记忆体。
CPU-Z 检视 Intel Core i9-9900K 处理器资讯,为 14nm 製程 8 核心 16 执行绪的桌上型处理器,CPU 时脉最高双核心 5GHz,全核设在 4.7GHz;主机板採用 Z390 晶片组具备超频功能,并搭配 32GB*2 DDR4-2666 记忆体。
↑ CPU-Z。
GPU-Z 方面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 与 Intel UHD Graphics 630 混合使用。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 为桌上型版本,并且已预先超频,GPU 时脉基準 1575 MHz、Boost 1755 MHz。
↑ GPU-Z。
CPUmark99 测试,单看处理器的单核心执行能力,单核心的 IPC、时脉高即可获得相当高分。而这颗 i9-9900K 单核可达到 5GHz 时脉,因此性能更达到 856 分的成绩。
↑ CPUmark99。
CINEBENCH R15 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绘图性能。也是目前用来评比 CPU 运算性能常见的测试软体。而 R20 係出同源,更採用複杂的测试场景,除能更能反映多核心处理器效能外,R20 分数也无法与 R15 进行比较。
i9-9900K 在 R15 的 CPU 多核方面获得 2042 cb 的成绩、单核心也有着 204 cb,若对比笔电用的 i9-9980H,在多核心方面有着 26% 提升、单核心 9% 提升,可见桌上型处理器放在笔电上也可有着出色效能,但相对体积、散热、供电就是个必须负担的成本。
而 R20 的成绩也有提升,CPU 达到 4845 cb、单核心 484 cb 的性能,同样比起 i9-9980H 在多核心有着 46% 性能提升。
↑ CINEBENCH R15 与 R20。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主要是透过 CPU 运算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i9-9900K 需要 104 秒的渲染时间。
↑ Corona Benchmark。
V-Ray Next Benchmark 同样是测试电脑的 CPU 对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速度,评分为每秒可处理的 sample 速为基準,性能越高越好。
i9-9900K 可达到 V-Ray 14110 Ksamples 性能。
↑ V-Ray Next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费的光线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来计算光影与 3D 影像的渲染。
i9-9900K 可达到 4151.4 PPS 的效能,花费 63.1 秒的计算时间。
↑ POV-Ray。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笔电使用 DDR4-2666 32GB*2 记忆体进行测试,读取 36986 MB/s、写入 38994 MB/s、延迟 63.5ns,对笔电表现来说还算不错。
↑ AIDA64 记忆体。
WinRAR 压缩效能,对于多核心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时脉高与记忆体性能好的平台,i9-9900K 可达到 24384 KB/s 的速度。
↑ WinRAR。
7-Zip 压缩测试,则可用到更多核心的性能,i9-9900K 压缩 53313 MIPS、解压缩 83999 MIPS。
↑ 7-Zip。
影音转档方面,测试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在 X264 编码下,i9-9900K 有着 60.8 FPS 的效能,而 X265 则有着 40.1 FPS 的效能。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储存效能面,以做为系统碟的 RAID 0 磁碟(2 x SAMSUNG MZVLB512HAJQ)进行测试,在 CrystalDiskMark 测试下,循序读写 Seq Q32T1 有着读写 3240.6 MB/s、2881.6 MB/s 的高效能。
↑ CrystalDiskMark。
测试电脑整体性能 PCMark 10 可说是代表性的工具,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试。
GT76 Titan DT 9SG 在 PCMark 10 测试获得 6166 分的成绩,不仅在 Essentials 有着好成绩外,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效能也因为 i9-9900K 的 8 核心与高时脉有着提升,测试时 CPU 时脉最高在 4.7GHz 运行。
↑ PCMark 10。
此外,PCMark 10 Applications 测试,则是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Edge 等实际软体进行的测试,而这项目也获得 8,947 分的成绩。
↑ PCMark 10 Applications。
3DMark 测试,可衡量笔电对于 AAA 游戏的性能表现,最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测试,GT76 Titan DT 9SG 获得 22,445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则有 12,095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测试则获得 6,252 分。
这性能代表着 GT76 Titan DT 9SG 在 1080p 解析度,有着足够的效能驱动 AAA 游戏特效全开,而在 2K 解析度下也可守住,不过在 4K 之下只能降低游戏特效设定提升顺畅度。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则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设计的测试情境,同样是锁定在 AAA 游戏等级。在 1440p 的 Time Spy 测试上,GT76 Titan DT 9SG 获得 9,976 分,而 Extreme 则获得 4,795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3DMark Port Royal 针对着新一代即时光线追蹤技术所设计的测试情境,测试显示卡需支援 DirectX 12 与 DirectX Raytracing(DXR)技术,测试採用 2560 × 1440 解析度进行,场景内有着大量的反射材质,可细腻的呈现出物理光影的反射效果。
GT76 Titan DT 9SG 在 Port Royal 测试中获得 6,072 分,而 FPS 则在 28.1 帧。若再透过 DLSS 深度学习加速,即可达到接近 2 倍的性能提升,同样的 Port Royal 测试 DLSS On,性能可提升至 40.4 FPS。
↑ 3DMark Port Royal。
↑ DLSS。
GT76 Titan DT 9SG 游戏测试
游戏则以 AAA 大作进行测试,像是《碧血狂杀 2》、《边缘境地 3》、《全军破敌:三国》、《全境封锁 2》与《刺客教条:奥德赛》,以及热门的大逃杀游戏《绝地求生 PUBG》,此外也加入支援 DXR 技术的《战地风云 V》、《战慄深隧:流亡》与《古墓奇兵:暗影》等 9 款游戏。
游戏测试皆以「预设高设定」、2160p(3840 x 2160)解析度进行测试,详细的个别设定标住于图表中,提供给各位参考。
由于搭载 4K 解析度的萤幕,因此即便是桌上型 i9-9900K 搭 RTX 2080 也无法达到特效全开的要求,而且这即便是桌上型 RTX 2080 Ti 也无法办到之事,因此测试都将特效降至「高」设定,而电竞类的《绝地求生 PUBG》平均 75 FPS,也是测试的游戏中唯一达到平均 60 FPS 以上的游戏。
至于优化不差的《古墓奇兵:暗影》、《全境封锁 2》与《战地风云 V》,则可维持在平均 54-60 FPS 左右,但对于射击游戏相对需要高 FPS 让画面更稳定,因此还需要在微降设定。而剩下的 AAA 大作,也只能降特效至「中」才能在游戏时获得较稳定的画面,或者降解析度至 2K 也是一个办法。
↑ 2160p 游戏测试。
光线追蹤方面,则以《古墓奇兵:暗影》、《战地风云 V》与《战慄深隧:流亡》等 3 款游戏测试,下图表加入开启光线追蹤的效能与光线追蹤加上 DLSS 辅助后的效能比较。
可见普遍游戏开启光线追蹤后效能都有着明显的降低,但在透过 DLSS 辅助可让平均 FPS 稍微再提升,但若想要画面更顺畅,要不降低特效或降低解析度 2 选 1。
↑ 2160p 光追游戏测试。
GT76 Titan DT 9SG 温度测试
温度测试则以 Turbo / 进阶与 Turbo / Cooler Boost Mode 进行测试,并分别测试待机、AIDA64(CPU)、Fire Strike Stress Test(GPU)压力测试。
在同效能测试的 Turbo / 进阶设定下,待机 CPU、GPU 温度约在 40°C 左右,在 AIDA64 压力测试下,CPU 似乎无法稳定守住,温度提升到 99°C 有着降频的状况,而因为独立散热设计,因此 GPU 温度反而降了几度。
在模拟游戏的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测试下,CPU 温度提升至 79°C、GPU 温度来到 86°C,整体散热在游戏表现上还不错,但这样的设定下风扇噪音约在 60dB 左右,老实说这噪音实在难解,若并非迫切需要 CPU 效能,玩游戏时建议可设置在 Sport 即可。
而在全速 Cooler Boost Mode 压制下,CPU 温度虽有降低至 97°C 但还是难守,而 GPU 温度也降至 82°C。
↑ Turbo / 进阶模式温度测试。
↑ Turbo / Cooler Boost 模式温度测试。
此外,亦透过 AIDA64 CPU+GPU 双烧的方式,在 Sport / 进阶风扇模式下,烧机 20 分钟后测量笔电键盘处(C 件)表面温度,温度最高于右上角 45°C,手托触控板处则在 29°C 左右。
↑ 双烧测试下表面温度。
GT76 Titan DT 9SG 续行力测试
针对笔电的续行力测试,则使用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并选择 Modem Office 测试。Modem Office 测试包含:输入、网页浏览、视讯会议等,并在中间加入闲置时间,用来模拟一般使用笔电时的工作情境。
测试时,笔电设定:ECO、自动风扇、Windows 更好电池、50% 萤幕亮度、RGB Off。
GT76 Titan DT 9SG 在 Modem Office 测试有着 4 小时 31 分的续行力,这省电与电力的调整真的出色,难以想像这台装的事桌上型 i9-9900K 处理器与 RTX 2080 显示晶片,若各位要带这台出门处理文书工作肯定没问题,但若要算图、转档玩游戏,还是要带着变压器出门才能解放他的实力。
↑ PCMark 10 Battery 测试。
总结
微星 GT76 Titan DT 9SG 以亮眼的铝合金表面,打造那冷冽的霸气线条,以及霸道的散热设计,无疑都是为了乘载桌机 DT 等级的 i9-9900K 与 RTX 2080 晶片,这让笔电效能可与桌机一搏,更是目前电竞笔电当中的效能机皇。
但相对的笔电重达 4.2Kg,在算上 2 颗变压器总重至少 6Kg 的重量也是一种甜蜜负担;另一方面,若在一般文书、上网、影音使用 Comfort、Sport 搭配自动风扇,这台可说是比桌机还安静,但在执行高负载的 CPU 算图、转档或游戏时,噪音还是随之而来,因此较建议设定在 Sport / 自动模式,除非需要更多的 CPU 效能在调成 Turbo / 进阶风扇。
至于 4K 萤幕虽然有着高解析度,但对笔电用户或游戏玩家来说,建议选择 1080p 240Hz 这款,在笔电使用上解析度已足够,而且效能也可轻鬆让 AAA 游戏特效全开稳定 60 FPS 输出,倘若需要 4K 萤幕,方可透过 3 个视讯输出进行扩充。
微星使出浑身解数,大招放尽就是为了让 GT76 Titan DT 9SG 有着出色的运算与游戏效能,方可超越同级桌机让机皇再临。
来源: 超越桌机 MSI GT76 Titan 笔电开箱测试 / DT 等级 i9-9900K, RTX 2080 机皇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