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新十代处理器与 Super 绘图晶片更新,技嘉创作係、跨界效能的 AERO 笔电也同样有了更新,从 AERO 15 到 AERO 17 包含着电
随着新十代处理器与 Super 绘图晶片更新,技嘉创作係、跨界效能的 AERO 笔电也同样有了更新,从 AERO 15 到 AERO 17 包含着电竞效能款、4K UHD HDR / OLED 等高解析顶级萤幕,再通过 X-Rite Pantone 校色,达到色準 Delta E < 1 与 100% Adobe RGB 色域表现,给予创作者一台强大的行动创作笔电挥洒创意;本篇以 AERO 17 HDR XB 搭载 Intel Core i7-10875H 与 RTX 2070 Super Max-Q 独立显示晶片进行测试,一窥创作效能的全貌。
AERO 17 HDR XB 规格
系统:Windows 10 Pro 1909
处理器:Intel Core i7-10875H 8C16T 2.3GHz / 5.1GHz 45W
记忆体:2 x SO-DIMM DDR4 8GB 2933
晶片组:Intel HM470
绘图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Max-Q 8GB GDDR6、Intel UHD Graphics 630
显示器:17.3\" 窄边框 UHD 3840*2160 IPS雾面、HDR400、100% Adobe RGB、X-Rite Pantone
储存系统:1 x SAMSUNG 512GB NVMe SSD、1 x M.2 2280(PCIe & SATA)
I/O 连接埠:3 x USB 3.2 Gen1、Thunderbolt 3 Type-C、HDMI 2.0、mini DP 1.4、3.5mm耳麦、3.5mm 麦克风输入、UHS-II SD读卡机、RJ-45、DC In
音效:2 x 2W 扬声器、Nahimic 3
网路:Killer Ethernet E2600、Killer Wi-Fi 6 AX1650 BT5.0
电池:94.24Wh、6200mAh
变压器:230W, 19.5V, 11.8A
尺寸:396 x 270 x 21.4 mm
重量:2.5 kg
技嘉 AERO 17 HDR 开箱 / 大尺寸、高解析、高效能
技嘉以薄形化设计的 AERO 做为效能、电竞与创作的跨界笔电,而从笔者观点来看,电竞与创作都需要的是「效能」支撑,除此之外能区分两者的不外乎机身设计、时尚感、简约风格,而在规格上两者追求大有不同的即是「萤幕」。
电竞笔电主流是使用 FHD 解析度搭配高更新率 120Hz 以上的面板,并且需要支援着 Adaptive Sync 或 G-Sync 显示技术做为主要首选;而创作者多半搭配高解析度 4K、60Hz 面板,并主打出厂校色与高色域的表现,像是 AERO HDR 与 OLED 两系即是为此而设。
手上测试的 AERO 17 HDR XB 採用 Intel Core i7-10875H 处理器,有着 8 核心 16 执行绪,最大单核超频可达 5.1GHz,TDP 45W 可变动设计;而独立显示晶片使用 NVIDIA RTX 2070 Super Max-Q,并安装 Studio 驱动,替创作应用进行驱动层优化。
除此之外,双 SO-DIMM 记忆体插槽,记忆体时脉提升至 DDR4-2933;并有着双 M.2 插槽,预装 1 根 SAMSUNG 512GB NVMe SSD 并留有额外储存扩充能力;连接埠则有着 3 个 USB 3.2 Gen1、1 个 Thunderbolt 3 Type-C 的高速 I/O 能力,此外具备 HDMI、mini DP、读卡机、RJ-45 与 3.5mm 耳麦 / Mic In 等充足连接功能。
↑ AERO 17 HDR 赠送的 17 吋笔电包与无线滑鼠。
这代 AERO 17 同样採全铝机身打造,那冰凉的触感真让人着迷,但特别眷念指纹的痕迹,也让人又爱又恨;笔电表面(A 件),以雾面搭配髮丝纹的双处理表面,再以镜面线条点缀,中央以 AERO 富有设计感的 Logo 点出这台的特色,机身下方的 AERO 车牌也具有画车点牌的效果。
AERO 17 HDR 看似大尺寸的机身(396 x 270mm),厚度达 21.4mm 的设计,视觉上介于纤薄与厚片之间,但碍于 17 吋的大尺寸与全铝机身,使得机身重量达 2.5kg,这也是大尺寸笔电的必要之恶,。
↑ 笔电表面以雾黑、髮丝纹呈现,中间的 AERO 设计标誌也具备着背光效果。
↑ 开机后透过萤幕背光点亮 AERO 字样。
↑ AERO 标誌。
↑ 髮丝纹处理。
↑ 底部的 AERO 车牌。
笔电配件除了开箱的背包与滑鼠外,变压器则是 230W, 19.5V, 11.8A 输出;并有着保固卡、说明书等文件,并额外提供 1 组 M.2 导热胶,若有 DIY 扩充 M.2 SSD 时可以使用。
↑ 230W, 19.5V, 11.8A 变压器。
↑ 保固卡与 M.2 导热胶。
极窄边 4K UHD HDR 400 与 Rite Pantone 预先校色
AERO 17 HDR 这一系都採用 17.3\" UHD 3840*2160 解析度的 IPS 雾面面板,并具备着 VESA Display HDR 400 认证,除了可开启 HDR 模式外最大亮度可达 400 nits,并经由 X-Rite Pantone 出厂预先校色,可有着 100% Adobe RGB色域表现与 Delta E < 1 的色彩精準度。
最早由技嘉 AERO 所带来的预先校色,让笔电出厂时作业系统有着专属色彩设定档,给予创作者或需要精準色彩的行动用户,可在笔电上完成创作工作而无须担心色彩问题;这设计也确实让其他笔电厂跟进,如今 Windows 笔电萤幕色彩也相当準确。
↑ 17.3\" 3840*2160
↑ 另一方面,AERO 採三边 3mm 窄边设计,也是目前笔电论边框窄度数一数二的窄。
玩家可在显示器设定中,找到已套用的色彩设定档 GGG_AUO329B.icc,除了 X-Rite Pantone 校色外,在 Control Center 软体中,也可调回一般色温控制的功能。
而 AERO 17 HDR 在一般色彩模式下为 3840 x 2160 解析度、60Hz 更新率、8-bit 色深,不过在开启 HDR 模式后色深会提升到 10-bit;若用户需要启动 HDR 功能,同样需在显示设定中将「播放 HDR 游戏和应用程式」给开启,即可切换至 HDR 显示模式。
↑ 预先搭载色彩校正。
↑ SDR 模式。
↑ HDR 模式。
通过 X-Rite Pantone 校色,让 AERO 17 HDR 有相当準确的颜色呈现,可做为边修照片与影片调色的基础,这功能也对创作者来说格外重要;另一方面,这台支援 VESA Display HDR 400 标準,可用来观看具备 HDR 的影片或游戏,但开启 HDR 前后仅 400 亮度的差异不高,此外这还看中动态背光区域数这参数,但对笔电来说就是比较亮的面板。
↑ 4K 桌面翻拍。
↑ 4K 桌面翻拍。
↑ 4K 桌面翻拍。
↑ HDR 影片。
↑ HDR 影片。
孤岛式 RGB Fusion 2.0 键盘与触控板指纹辨识
接着来到笔电键盘(C 件)整个画风一转,右下角有着台湾美学的规格重点贴纸,左侧则有 Intel 与 NVIDIA 的标誌外,Made In Taiwan 的风骨依然存在于 AERO 心中;不过这么多贴纸无法统一风格下这冲突的美学跟创作搭 RGB Fusion 2.0 也算是一搭一唱的速配。
↑ AERO 17 HDR 笔电键盘 C 件。
笔电键盘上方有着圆形电源开关,并有着物理镜头盖与隐藏的 HD 视讯镜头和阵列麦克风;至于键盘上方这排空间,也多少流了些散热开孔让风扇可有更多的入风处。
↑ 电源开关与视讯镜头。
键盘採全尺寸、三区无间隔的紧凑配置,按键面积接近一般桌上型键盘,手感也相当明确,只不过孤岛式设计,按压按键时会下沈至机身当中,可让薄行键盘保有一定的行程,但若是按压过于边角或指甲过长,则会稍微卡手。
↑ 孤岛式键盘。
AERO 17 HDR 也具备指纹辨识功能,不过是整合在触控板的左上角,可通过 Windows Hello 登入电脑,而触控板的左右键则是按压形式,并提供多指操作功能。
↑ 触控板与指纹辨识。
↑ Windows 新增指纹辨识登入。
↑ RGB Fusion 2.0。
↑ RGB Fusion 2.0。
双 2W 扬声器与 Nahimic 3 音效环绕
笔电扬声器方面也因为 17 吋机身,在单体尺寸与音箱上都有提升,配置 2 颗 2W 扬声器,并通过 Nahimic 3 软体强化音效与环绕效果。
启用 Nahimic 3 后,整体音效有着不错的表现,聆听音乐、追剧或视讯通话等体验都相当不错,但若论音效的饱满与扎实还是有进步空间,声音偏冷的调性,加上朝底出声的配置,不如正面扬升来的直接,但整体来说也是够用了。
↑ Nahimic 音效可开启环绕、提升清晰度、增强低音与高音等功能。
↑ 并针对麦克风收音也有着帮助。
完整创作 I/O 扩充 Thunderbolt 3 与额外 Mic In
大尺寸的笔电加上创作取向,也让 AERO 17 HDR 有着不错的 I/O 便利性,笔电左侧有着 RJ-45 网路、UHS-II SD读卡机、2 个 USB 3.2 Gen1 与 3.5mm耳麦和 3.5mm 麦克风输入;右侧则还有 1 个 USB 3.2 Gen1、Thunderbolt 3 Type-C、mini DP 1.4、HDMI 2.0 与 DC In。
从配置来看相当充裕,但稍嫌可惜是显示输出、DC In 与 TB3 C 都设置在笔电右侧,多少都会佔用滑鼠使用空间,倘若桌面不大的情况下就有点卡手;而 2 个 3.5mm 音源,分别是 3.5mm耳麦 TRRS(3环)与 3.5mm 麦克风 TRS(2环),让创作者在麦克风连接上更便利。
这台包办 Thunderbolt 3 Type-C 给予笔电 40Gbps 的外接高频宽,可轻鬆扩充 TB3 的 DAS、Dock 甚至是 10GbE、PCIe 卡等设备,而这台至多 3 萤幕 4K 输出(TB3 Type-C、mini DP 1.4、HDMI 2.0),也让笔电外出时可行动创作,在室内办公时也可媲美桌机的 I/O 便利性。
↑ 机器左侧 I/O。
↑ 机器右侧 I/O。
↑ 实际测试透过 TB3 连接 AKiTiO Thunder3 Dock Pro 与 Node,都可达到 40Gbps 的高速外接 I/O。
Windforce Infinity 双 71 扇叶风扇与 4 热导管组合
翻至笔电底部(D 件),同样有着缩身的线条让三侧视觉上显得纤瘦,而底部除了在风扇下有着大散热开孔外,也透过脚座垫高了些高度,让笔电可从下方吸入气流替内部热导管与鳍片进行散热。
↑ 笔电底部大面积的散热开孔与脚垫。
笔电内部配置,改以大尺寸的 Windforce Infinity 双风扇,缜密的 71 片扇叶带动散热器流吹拂 4 组散热鳍片,而 CPU 与 GPU 共用 2 根热导管外,再各自拥有 1 根热导管,总计 4 热导管的散热配置。
↑ Windforce Infinity 双风扇、4 热导管、4 散热鳍片配置。
↑ 此外,在 SSD 位置上也贴有导热胶至底部增加散热。
↑ CPU + GPU 共用 2 根热导管。
↑ 左侧 GPU 散热在独自有着 1 根热导管。
↑ 右侧 CPU 散热同样也有独立 1 根热导管。
规格上,AERO 17 HDR 有着 2 个 SO-DIMM DDR4 记忆体插槽,并使用 2 条 Micro DDR4-3200 8GB 记忆体,只不过笔电还是依照 Intel 规格运行在 DDR4-2933 的标準时脉,因此统一规格表示上都是 8GB*2 DDR4-2933。
↑ 2 个 SO-DIMM DDR4 记忆体插槽(旁边是晶片组)。
左下方这边,留有一个 M.2 2280 插槽,并支持 NVMe 或 SATA 的 SSD 扩充;而笔电电池则使用 94.24Wh、6200mAh 的大电池。
↑ M.2 扩充与电池。
↑ 右侧这边则加大扬声器的空间。
Microsoft Azure AI 人工智慧技术
技嘉所推广的 Microsoft Azure AI 最聪明的动态能源管理,主要透过微软 Azure AI 云端,记录下不同应用程式对于 CPU、GPU 的效能(功耗)需求,并自动调节电脑的 CPU 与 GPU 功耗、风扇转速、电源模式等,让用户无须自行切换效能或风扇的运作模式。
新版本,有着 Edge AI、Azure AI 与 AI Disable 等选择,简单来说 Edge AI 以本机所搭载的 AI 模型运行,不会连网同步或更新资料,只能依靠日后的程式更新获取最新的管理设定,而 Azure AI 则是连上云端,透过匿名只分享应用程式与 CPU、GPU 的效能状态为主,并会自动更新最新的管理设定功能。
↑ Microsoft Azure AI 模式切换。
若切换到 AI Disable 状态,玩家则可透过 Control Center 软体中的 Smart Dashboard 调整 Device Information 下的 CPU、GPU 效能档位,而在 Device Setting 则可切换风扇的运作模式。
此外,当为连接电源时,AI 功能会自动关闭,取代成笔电基本的:Balance、Battery Saving、Performance 三模式,这时建议使用 Balance 或 Battery Saving 获得更长的电池续行力。
↑ 未连接电源时,AI 功能会自动关闭。
笔电控制软体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对于笔电的硬体监控、功能开关、校色、键盘背光等设定都集中在 GIGABYTE Control Center 软体当中,而上述设定 AI Disable 后即可透过 Control Center 来控制笔电效能,而在 Smart Dashboard 当中可监控电脑的使用资源,包含 CPU、GPU、记忆体与磁碟使用率。
其中较特别的是 Device Information,CPU 有着 0-4 段、GPU 有 0-1 段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 CPU 与 GPU 的效能,也就是 CPU 在第 4 段有着最好的效能,而 GPU 则设定在第 1 段,若各位本身有启用 AI 功能是不需要调整这设定,但若关闭 AI 功能则可自行调节段数来获得更好的效能。
↑ Smart Dashboard 可控制 CPU、GPU 效能。
Manager 页面中,则有笔电所有的控制功能,包含着音量、萤幕亮度、Wi-Fi、蓝牙、电源模式、显示切换、充电原则、Pantone 校色、色温控制、Win Key 锁、Killer 优化与计算机等。
↑ 笔电功能设定。
RGB 设定页面,除了可单点控制按键的 RGB 灯光之外,还有着呼吸、波浪、霓虹等多种灯效;此外,每颗按键都可自订巨集、快捷键或启动应用,也就是全键可自订的设计。
↑ 键盘背光模式设定。
↑ 录製巨集。
Device Setting 当中,则可调整风扇的运行模式包含静音、一般与游戏等模式,此外还可透过深度控制模式,通过 14 个节点来控制风扇与温度的曲线;若各位有启动 AI 功能,则会依据 AI 来切换不同的风扇模式。
↑ 风扇模式设定。
最后 Smart Utilities 页面,则会列出系统所有需要安装驱动的装置与程式,并会检查是否有最新版本可更新。
↑ 检查笔电驱动是否需要更新。
AERO 17 HDR XB 影片转档 RAW 输出
考量到创作需求,加上 AERO 17 HDR XB 的 4K 解析度与 X-Rite Pantone 校色,可让用户藉由笔电进行照片边修与简单影片剪辑等工作,而最后更考量效能表现的「输出」工作,则是相对好量化的测试数据。
影片方面,以 Premiere Pro(13.1.0)进行测试,专案 1 为公司拍摄的 Spotlight 影片片长约 11 分钟,来源都是 1080p60 的影像,主要在影片剪辑并加入额外的音效与文字;另外,使用 NVIDIA 提供的 FinalAdjusted_MPE,这支 3 分片长、2160p30 的音乐 MV 影片,并套用 Scaled video、luma curve adjustment、fast blur, noise、tint、RGB curves、black & white effect、image blending 与 video overlay 等特效。
Spotlight 影片输出 H.264 Youtube 1080p,实际运算时 iGPU 使用率最高接近 100%、接着是 CPU 最后才是 dGPU,可见一般影像剪辑还是以 CPU 与 iGPU 为主,这只影片花费 6 分 26 秒(386 秒)才完成档案输出。
FinalAdjusted_MPE 先输出 H.264 Youtube 2160p,因为套用了较多的特效,实际运算时以 dGPU 使用率最高、接着是 iGPU 反而 CPU 佔用小,这只影片花费 2 分 40 秒(160 秒)才完成档案输出。
另外改为 HEVC(H.265)输出 4K UHD 设定,这时 iGPU 使用率大于 dGPU,同样 CPU 使用率最小,更换编码后这只影片则需要 3 分 24 秒(222 秒)才能完成档案输出。
↑ AERO 17 HDR XB Premiere Pro 测试。
↑ 1080p60 开箱 - H.264 Youtube 1080p 转档过程使用率。
↑ FinalAdjusted_MPE - H.264 Youtube 2160p 转档过程使用率。
↑ FinalAdjusted_MPE - H.265 4K UHD 转档过程使用率。
照片转档则以 Lightroom Classic CC(8.2.1)版本测试,对 100 张 D750 拍摄的 RAW 档进行自动白平衡、自动设定、镜头校正等步骤后,输出 2048 长、300 DPI 的 jpg 影像并加注浮水印等操作。
而 AERO 17 HDR XB 仅花费 2 分 55 秒的时间就完成 100 张照片的转档工作,输出工作主要以 CPU 进行运算,这也展现出 8 核心笔电的威力。
↑ Lightroom Classic 照片输出约 2 分 55 秒。
AERO 17 HDR XB 笔电效能测试
此次测试时都将 AERO 17 HDR XB 设定为 AI Edge 模式,而主要规格为 Intel Core i7-10875H、NVIDIA RTX 2070 Super Max-Q 8GB 与双通道 8GB*2 DDR4 2933 记忆体、512GB NVMe SSD。
CPU-Z 检视 Intel Core i7-10875H 处理器资讯、代号 Comet Lake,为 14nm 製程 8 核心 16 执行绪的行动处理器,CPU 时脉落在 2.3GHz / 5.1GHz、热功耗为 45W TDP(可变动),记忆体为双通道 16GB 2933。
↑ CPU-Z 资讯。
GPU-Z 目前还无法正确判读 iGPU 与新的 Super GPU,不过完整规格各家都已公布。内显 iGPU 为 Intel UHD Graphics;而独显 dGPU 则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Max-Q 显示晶片,具备着 2560 个 CUDA 核心、8GB GDDR6 视讯记忆体,Boost 时脉则在 1155MHz。
↑ GPU-Z。
CPUmark99 测试,单看处理器的单核心执行能力,单核心的 IPC、时脉高即可获得相当高分。i7-10875H 运行测试时,单核心最高在 4.7GHz,效能可达 808 分的单核性能;但看来要达到 5GHz 的单核超频限制实在太多。
↑ CPUmark99。
CINEBENCH R15 与 R20 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绘图性能,也是目前用来评比 CPU 运算性能常见的测试软体。
i7-10875H 在 R15 版本测试可达到 CPU 1643 cb 的成绩,而提升渲染複杂度的 R20 版本,亦有着 CPU 3595 cb 的成绩。
↑ CINEBENCH R15 与 R20。
Blender 是跨平台、开放源码的 3D 创作工具,支援着各种 3D 作业: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与 Motion Tracking 等。而测试,则以 Gooseberry Benchmark 进行渲染工作测试。
再使用 GPU 运算下,bmw27 渲染 1m4s、classroom 3m27s 等表现,也可帮助创作者在居家工作时,藉由 GPU 获得不错的渲染效能。
↑ Blender。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主要是透过 CPU 运算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i7-10875H 需要 134 秒的渲染时间。
↑ Corona Benchmark。
POV-Ray 是一套免费的光线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算力,来计算光影与 3D 影像的渲染。
i7-10875H 可达到 3139.34 PPS 的效能,花费 83.5 秒的计算时间。
↑ POV-Ray。
V-Ray Next Benchmark 同样是测试电脑的 CPU 对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速度,评分为每秒可处理的 sample 速为基準,性能越高越好。
i7-10875H 可达到 V-Ray 10581 Ksamples 性能,GPU 则可达到 221 mpaths。
↑ V-Ray Next Benchmark。
AIDA64 记忆体与快取测试,笔电使用 DDR4-2933 8GB*2 记忆体进行测试,读取 39372 MB/s、写入 40740 MB/s、延迟 58.7ns。
↑ AIDA64。
WinRAR 压缩效能,对于多核心要求不高,反而偏好时脉高与记忆体性能好的平台,因此 i7-10875H 可达到 24373 KB/s 的速度。
↑ WinRAR。
7-Zip 压缩测试,相对可妥善利用多核心的性能,i7-10875H 压缩 54525 MIPS、解压缩 75528 MIPS。
↑ 7-Zip。
影音转档方面,测试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在 X264 编码下,i7-10875H 有着 44.4 FPS 的效能,而 X265 则有着 29.6 FPS 的效能。
↑ X264 FHD Benchmark。
↑ X265 FHD Benchmark。
储存效能面,以做为系统碟的 SAMSUNG MZVLB512HBJQ 进行测试,在 CrystalDiskMark 测试下,循序读写 Seq1M Q8T1 有着读写 3083.6 MB/s、2987.7 MB/s 的高效能。
↑ CrystalDiskMark。
测试电脑整体性能 PCMark 10 可说是代表性的工具,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和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试。
AERO 17 HDR 在 PCMark 10 测试获得 6410 分的成绩,不仅在 Essentials 有着好成绩外,生产力 Productivity 成绩也相当出色,而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的测试也相当好;测试时 CPU 最高时脉络在 4.9GHz,实际使用离 5GHz 只差一步之遥。
↑ PCMark 10。
此外,PCMark 10 Applications 测试,则是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Edge 等实际软体进行的测试,而这项目也获得 10,289 分的高成绩,文书工作也绝对没问题。
↑ PCMark 10 Applications。
3DMark 测试,可衡量笔电对于 AAA 游戏的性能表现,最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测试,AERO 17 HDR 获得 17,649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则有 9,339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测试则获得 4,894 分。
这性能表示 AERO 17 HDR,可以胜任 1080p 与 1440p 的 AAA 游戏效能,但若是 4K 解析度就有点难了;若想用这台笔电玩游戏,只要把解析度稍微降下来一样可获得不错的效能。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则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设计的测试情境,同样是锁定在 AAA 游戏等级。在 1440p 的 Time Spy 测试上,AERO 17 HDR 获得 7,325 分,而 Extreme 则获得 3,462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AERO 17 HDR XB 温度测试
温度测试则同样以「AI Edge」模式进行测试,并分别测试待机、AIDA64(CPU)、Fire Strike Stress Test(GPU)与 Premiere Pro 1080p60 输出时的压力测试。
AERO 17 HDR XB 待机时 CPU、GPU 温度在 46°C、42°C,而在 AIDA64 压力测试 20 分钟,CPU 温度来到 76°C 左右,最高都压在 90°C 以下,但也让 GPU 温度稍微上升至 57°C。
在模拟游戏的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测试下,CPU 温度提升至 85°C、GPU 温度来到 81°C,而 Premiere Pro 1080p60 输出时,则是 CPU 提升到 88°C,但变动同样压在 90°C 左右,而 GPU 温度也提升至 79°C。
↑ 温度测试。
整体来看在 AI Edge 下,针对各种压力测试有着不错的风扇控制与功耗调节,让这次 AERO 17 HDR XB 的温度表现相当不错,测试时以 Fire Strike Stress Test 运行第二次时测量 C 件表面温度,最高温仅在中央电源键 50°C 与键盘中央 40°C。
测试时风扇噪音压在 55 dB 以下表现,播放音乐或配戴耳机时可忽略,整体散热、功耗表现在这代确实有着不错的提升。
↑ 键盘表面温度。
AERO 17 HDR XB 续行力测试
针对笔电的续行力测试,则使用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Applications 与 Video 等情境。
Modem Office 测试包含:输入、网页浏览、视讯会议等,并在中间加入闲置时间,用来模拟一般使用笔电时的工作情境;而 Applications 则是换成使用微软 Office 软体做为测试程式;至于 Video则是以播放影片来测试笔电续行力。
测试时,笔电设定:省电模式、50% 萤幕亮度、键盘背光关闭、开启 Wi-Fi 并关闭蓝牙。
AERO 17 HDR 在 Modem Office 测试有着 3 小时 22 分的续行力、Applications 测试相似 2 小时 37 分,而 Video 影片播放则有 5 小时 14 分;续行表现算是有达到基本门槛,但若一整天出外工作时,还是建议带着变压器同行喔!
↑ Modem Office。
↑ Applications。
↑ Video。
总结
GIGABYTE AERO 17 HDR 以薄形化的设计带着创作效能,以及 X-Rite Pantone 校色的高色準与 100% Adobe RGB 色域表现,不论在室内使用或外出工作上,都能满足创作者所需的精準色彩与出色效能。
这一代更新,换上 Intel Core i7-10875H 八核心处理器与 NVIDIA RTX 2070 Super Max-Q 独立显示晶片,整体效能与 9 代 8 核相当;但 AERO 这代对于功耗控制、风扇噪音与温度表现等方面,都比上一代产品来的更出色,即便 Premiere Pro 转档也能保持着安静、高速的体验。
技嘉 AERO 跨界笔电从 15 吋电竞到 17 吋创作,满足需要高效能笔电的用户族群,而目前新一代 AERO 也正在预购当中,首波还祭出赠送电竞椅、Xbox Game Pass 与 Adobe 免费 3 个月的诸多优惠,有兴趣的创作玩家可参考。
来源: GIGABYTE AERO 17 HDR 创作笔电测试报告 / 4K Pantone 校色 Studio 效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