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的期待AMDRyzen5000系列全面对决测试报告5950X,5900X,5800X,5600X

导读 这几代 Ryzen 处理器的效能都正面回应了玩家的期待,从多核效能发难的 Zen +、扩大核心数拓展战局的 Zen 2,几代的打磨让「Zen 3」


这几代 Ryzen 处理器的效能都正面回应了玩家的期待,从多核效能发难的 Zen/+、扩大核心数拓展战局的 Zen 2,几代的打磨让「Zen 3」一举在时脉、IPC 提升与 8 CCX 降低延迟之下,让 Ryzen 整体性能、游戏效能、单核算力都可一举赢过对手。

而先前效能解禁已报告了 Ryzen 9 5950X 与 5900X 两颗高核心处理器的效能,对于玩家主流的 Ryzen 7 5800X 与 Ryzen 5 5600X 测试报告也已完成,对上 10th Gen Core 处理器能否在各价位带大获全胜呢!


游戏最强处理器 Ryzen 5000 系列 19% IPC 升与 8 Core Complex

有关 AMD Ryzen 5000 系列处理器,究竟如何在同样 7nm 製程、Zen 3 架构下获得 19% IPC 效能提升,以及改以 8CCX 设计降低核心间延迟,可参考前篇解禁时的测试报告,本篇则直接切入这次全面对决的重点。




AMD 的策略上,入门游戏的 Ryzen 5 5600X 对上 Core i5-10600K,两者同样是 6C12T 处理器,时脉上 5600X 定的稍低但相对 TDP 仅 65W,但是这代价格调整后,就看要最终处理器效能可否让 5600X 维持既往的性价比。

紧接着高阶款的 Ryzen 7 5800X 则与 i7-10700K 相互较劲,两者为 8C16T 处理器,预设同样 3.8GHz 时脉,但最高 Turbo 还是 i7 较高,TDP 方面也是较高的 125W,相对 5800X 则是 105W TDP 设计,同样美金定价上比起对手贵了一些。




最后高核心的 Ryzen 9 5950X 与 5900X,前者 16C32T、后者 12C24T 做为 i9-10900K 10C20T 的对手绰绰有余,反而可说是这核心数在主流平台下并没有适合的对手。

此次测试重点不外乎是 Ryzen 5000 系列全面对决 10th Gen Core 处理器的效能比较,从渲染运算、影音输出、电脑性能到游戏效能,这次 Ryzen 能否全面获胜,甚至保有性价优势呢!




测试平台主要使用 ROG M12E 与 C8H 主机板,搭配 DDR4-3600 8GB*2 记忆体,并统一使用 NZXT X62 280mm AIO 一体式水冷散热;BIOS 主要设定为开启 XMP、风扇 Turbo,其余设定维持主机板 Auto 设定值。(Intel 平台解锁功耗限制)




此外 Ryzen 5 5600X 为这波处理器当中,唯一提供原厂 Wraith Stealth 风扇的处理器,至于 AMD RGB 信仰扇是否就此消失,就要看 AMD 的规划了;原厂散热膏本身黏性较高,若要移除时建议先替 CPU 加入,例如开机使用 Cinebench R20 CPU 测试同时拔除 CPU 风扇,加热后关机再转一下散热器即可安全拔起。






Ryzen 5000 与 10th Gen Core 处理器效能、渲染测试

首先,CPU-Z 检视 AMD Ryzen 9 5950X 与 5900X 以及 Ryzen 7 5800X 和 Ryzen 5 5600X 的处理器资讯,代号 Vermeer 的 7nm 製程处理器,5950X 有着主流平台最高 16 核心、32 执行绪、5900X 则是 12 核心、24 执行绪,而主流的 5800X 则是 8 核心、16 执行绪,这三颗预设为 105W TDP 热功耗,而 CPU 温度限制 TjMax 则是 90°C。

最入门的 Ryzen 5 5600X 则是 6 核心 12 执行绪,预设 65W TDP;Ryzen 处理器搭配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主机板测试,BIOS 更新至正式版 ,记忆体则是双通道 DDR4-3600 8GB*2。


↑ CPU-Z Ryzen 9 5950X。


↑ CPU-Z Ryzen 9 5900X。


↑ CPU-Z Ryzen 7 5800X。


↑ CPU-Z Ryzen 5 5600X。


CPUmark99 简单的测试处理器的单核心性能,当 CPU 运算核心、快取与延迟较低、时脉较高的情况下,即可在这测试获得相当高的分数。

这效能以往都是 Intel 佔据优势,AMD 输到脱裤的局面,但这代靠着 Zen 3 与 8 CCX 设计,让 Ryzen 处理器单核效能大增,但还是难敌单核能上至 5GHz 的 i9-10900K,但是真的渲染多核与单核效能可就是 Ryzen 天下。


↑ CPUmark99,分数越高越好。


CINEBENCH R15,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这也是目前可快速评比 CPU 多核心运算性能的可靠测试软体。

多核心效能以 16 核心的 5950X 夺冠 4385 分、5900X CPU 3651 分、5800X CPU 2644 分、5600X CPU 1905 分的性能阶梯;若单论渲染效能,Ryzen 真的强过于 Intel 处理器,毕竟 5600X 追在 i7-10700K CPU 2015 分之后,而 5800X 更与 i9-10900K 齐平效能。

至于单 1 Core 效能也是由 Ryzen 大军拿下效能王者。


↑ CINEBENCH R15,分数越高越好。


CINEBENCH R20,AMD 御用的 CPU 效能测试工具,新版本採用更複杂的测试场景,相对更能测试出多核心处理器的效能差异。

R20 测试同样的状况,5950X 破万 10084 分、5900X CPU 8525 分、5800X CPU 6165 分、5600X CPU 4393 分,并同样有着渲染效能越级打怪的优势;多核效能同级比较 5950X 与 5900X 有着 59%、34% 效能领先于 i9-10900K、5800X 则有 24% 领先于 i7-10700K、5600X 则也有 21% 效能领先 i5-10600K。

Ryzen 同核心数比较渲染运算有着相当出色的效能领先,这次也在 1 Core 效能上平均有着 20% 的领先。


↑ CINEBENCH R20,分数越高越好。


Corona Benchmark 则是相当容易操作的测试工具,採用 Corona Renderer 1.3 渲染器进行测试,比较处理器的渲染速度与 Rays/s 的效能,评分为计时以秒为单位。

Corona 渲染测试的结果一样,Ryzen 在高核心数上有着绝对领先,在同核心比较上也有着更快的运算效能,这运算差异已相当明确。


↑ Corona Benchmark,秒数越短越好。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开发,V-Ray 是基于物理法则所设计的光线渲染软体,而此工具可针对 CPU 进行光线追蹤的渲染图像的运算效能测试,CPU 评分以 ksamples 每秒计算数为单位。

Ryzen 有着相当强悍的效能阶梯,在这项目甚至 5800X 即可与 i9-10900K 互别苗头,更别提高核心数的 5900X 与 5950X 虐翻主流平台的运算效能。


↑ V-Ray Benchmark,分数越高越好。


POV-Ray 则是另一套免费的光线追蹤 3D 渲染工具,藉由多核心 CPU 的运算能力,来计算光影与 3D 影像的渲染。

同样 Ryzen 以强悍的渲染运效能制霸着这块测试,这部分就不再细看分数与比较效能差异了。


↑ POV-Ray,分数越高越好。


Blender 是跨平台、开放源码的 3D 创作工具,支援着各种 3D 作业: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与 Motion Tracking 等。而测试,则以 Blender Benchmark 2.8.2 进行 Demo 专案的渲染工作测试。

CPU 渲染效能 Ryzen 真的实至名归的夺下效能王的称号,倘若工作需要用到 CPU 渲染运算的玩家,这 Ryzen 让主流平台上至最高 16 核心的策略,确实有着不错的优势。


↑ Blender,秒数越短越好。


Ryzen 5000 与 10th Gen Core 处理器影片输出 H.264 / H.265 测试

随着直播、Youtuber 等工作让,让影片剪辑的需求增加不少,这段以 Adobe Premiere Pro 进行测试,但目前遇到的状况是新板本採用 GPU 编码引擎加速,在搭配 RTX 3080 的状况下,软体几乎都以 GPU H.264 编码引擎为主力,而 CPU 相对负担的工作量也减少许多。

PR 的更新能更有效的利用 CPU 与 GPU 的效能,但相对要测试出 CPU 效能差异,反而需要关闭 GPU 加速或配更入门的 GPU,也因此这测试目前提供给大家参考,CPU 对于转档输出的效能差异并不像以往这么明确。

公司拍摄的这支 1080p60 H.264 开箱影片,在输出转档时依旧是使用 GPU H.264 编码引擎,但却还是有着输出效能差异,这段反而是 5800X 效能最快,其余处理器则差不多;而 BigMax 则是套用较多特效的 MV 影片,这部分大量使用 GPU 运算,因此对于 CPU 效能差异不大。


↑ Adobe Premiere Pro,秒数越短越好。


另一方面,使用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 进行影音编码测试,这段就单纯使用 CPU 进行编码,结果当然是 5950X 在 X264 88.4fps、X265 82.3fps 的效能夺冠,而 5800X 就可赢过 i9-10900K。

这代时脉提升、延迟降低、19% IPC 升级之下,对于 CPU 影音编码上也有着更快的处理速度。


↑ X264 / X265 FHD Benchmark,效能越高越好。


另一个 AMD 的主战场,照片转档则以 Lightroom Classic CC(9.3)版本测试,对 100 张 D750 拍摄的 RAW 档进行自动白平衡、自动设定、镜头校正等步骤后,输出 2048 长、300 DPI 的 jpg 影像并加注浮水印等操作。

这段效能则是 5900X、5800X 与 5600X 有着最快的效能,接着才是 5950X,至于 i 家军则是吊车尾。


↑ Adobe Lightroom,秒数越短越好。


Ryzen 5000 与 10th Gen Core 处理器记忆体、压缩、电脑效能测试

记忆体测试则使用 AIDA64 进行,在同样 DDR4 3600 8GB*2 记忆体配置下,记忆体读写效能相当,但 Ryzen 系列的速度较 Intel 稍快;因为 5950X 与 5900X 採用 2x CCD 配置,因此记忆体写入效能与读取相当,不过 5800X 与 5600X 因为单 CCD 配置,因此记忆体写入效能会减半。

关于这点 AMD 提到诸多程式都是记忆体读取大于写入,再加上 Ryzen 有着更大的 L3 快取设计之下,整体效能并不会因此而打了折扣。

至于记忆体延迟方面,5950X 58.3ns、5900X 62ns、5800X 57.7ns、5600X 57.8ns,但因为 Ryzen 採用 IOD 负责记忆体控制,因此 CCD 到 IOD 之间还是有着延迟,这点 AMD 就通过加大 CPU L3 快取扛起这效能差距。


↑ AIDA64 记忆体速度越快越好。


↑ AIDA64 记忆体延迟越低越好。


WinRAR 压缩效能,从过往测试可知其偏好时脉高、延迟低的 CPU 效能,这也是第一次 AMD 在这赢过 Intel。5900X 与 5800X 获得最高 53299 KB/s 的效能,接着则是 5600X 的 44005 KB/s,全面赢过 Intel 处理器。


↑ WinRAR 压缩效能,越快越好。


另一套 7-Zip 压缩测试则可有效利用多核心的性能,因此效能上毫无悬念 5950X 夺冠,有着完整的效能阶梯表现。


↑ 7-Zip 压缩,越快越好。


电脑整体性能先以 PCMark 10 进行测试,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

从 PCMark 10 总分来看,5800X 8551 分、5600X 8213 分获得最高的效能,至于高核心的 5900X 与 5950X 确实在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获得更高的效能,但因为核心较多的情况下于 Essentials 表现较弱。

细项目来看 Essentials 表现还是 Intel 处理器较好,但 Productivity 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效能上则是 Ryzen 有着更好的效能;整体来看这 7 颗处理器都有着很好的电脑效能,但若论高低这次真的是 Ryzen 赢面较大。


↑ PCMark 10,分数越高越好,


PCMark 10 Application 测试,则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Edge 等实际软体进行电脑生产力效能测试。

从总分来看 Ryzen 全面赢过 Core 系列处理器,但老实说这 7 颗处理器,做为 Office 电脑使用都绰绰有余,但量化的数据表现就是有着效能差异。


↑ PCMark 10 Application,分数越高越好。


SYSmark 则是较多企业、OEM 与公家机关,在购买电脑时会参考的测试成绩之一,但相对一般用户相对少接触这套测试软体。新版本的 SYSmark 25 採用实际应用进行测试,分为 Productivity、Creativity 与 Responsiveness 三类。

使用的程式包含 Adobe、Microsoft Office 等整套软体,以及 Audacity、AutoIt、Corel WinZip 24.0 Enterprise、Google Chrome 等新版应用,并以多程式开启的状态下进行视窗切换,来测试系统的反应速度,测试相对严谨但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测试时间。

测试结果可见 5800X 与 5600X 不论在总分、Productivity、Creativity 与 Responsiveness 三项测试中都获得领先,对于一般文书工作、创作用途,这两颗处理器就有着相当好的效能,并且能够一举超越比较的 i5、i7 与 i9 处理器,这对 Ryzen 来说绝对是新的里程碑,对 Intel 来说绝对是始料未及。


↑ SYSmark 25,分数越高越好。


Ryzen 5000 与 10th Gen Core 处理器游戏性能测试

游戏效能先以 3DMark 进行测试,这也是目前相当主流的游戏绘图性能测试工具,显示卡使用 RTX 3080 来比较不同 CPU 对于游戏绘图性能的差异。

整体效能来看,在 DX11 的 Fire Strike 测试上 Ryzen 有着更好的效能表现,毕竟在 Physics 有着更高的分数,也让总分更高;至于 DX12 的 Time Spy 测试,CPU 效能则是相当接近,总分则是 i9-10900K 较高。


↑ 3DMark,效能越高越好。


9 款游戏效能测试,从入门的《F1 2020》赛车游戏、《古墓奇兵:暗影》、《战争机器 5》、《全境封锁 2》、《地平线: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边缘禁地 3》、《刺客教条:奥德赛》、《战慄深隧:流亡》与《碧血狂杀 2》等。

这段测试主要是衡量 CPU 在处理游戏画面时的效能,因此以 1080p 解析度、预设特效最高等设定,确保 RTX 3080 能有足够的效能,让游戏能反应出 CPU 效能的差异。

测试的 9 款游戏当中 AMD Ryzen 效能领先的有 6 款、其中也有 2 款是 Intel 效能较好(战争机器 5、刺客教条)、1 款游戏平手(战慄深隧);以 Ryzen 游戏效能来看,其实 5600X 就相当够用,而当中最强的莫过于 5800X 接着则是 5900X。

而这代更重要的是 Ryzen 真的在游戏上不仅与 i9-10900K 平起平坐,更能在 6 款游戏中获得效能领先,这代可说是能够同时拥有「创作」与「游戏」效能的绝佳世代。


↑ 9 款游戏测试,FPS 越高越好。


Ryzen 5000 与 10th Gen Core 处理器温度与功耗测试

压力测试方面,测试都使用 NZXT X62 280mm AIO 水冷散热器,分别比较 AIDA64 CPU 与 FPU 烧机,以及最高的 Prime95 v29 测试;一般电脑使用,比较接近 AIDA64 模拟的温度表现,而 Prime95 则是该平台(CPU)最高温度与耗电的状况。

AIDA64 CPU 压力测试,相对贴近一般电脑使用状况,5950X 66°C、5900X 67°C、5800X 64°C、5600X 55.3°C 等温度表现,这项目温度上也与 i9、i7 相当。

但因为 AMD 採用 Precision Boost 2 自动超频的关係,当使用 AIDA64 FPU 测试时,Ryzen 处理器的 时脉也纷纷降低,5950X 62°C/38x、5900X 70°C/42x、5800X 86°C/45.8x、5600X 62°C/43x。

接着负载最大的 Prime95 v29 测试两者的时脉又降到更低的状况,因为如此让 Ryzen 处理器温度表现都还算不错,但相对的若散热器压制力不够,也会让 Ryzen 的效能无法达到本次测试的标準。


↑ 温度测试。


功耗测试则是记录电脑整机功耗,由于 AMD Precision Boost 2 的机制,让 5950X 电脑功耗 235W、5900X 电脑功耗 227W、5800X 电脑功耗 220W、5600X 电脑功耗 146W 等状况提供给各位参考。


↑ 功耗测试。


Ryzen 5000 系列手动超频全核 4.7GHz 平均值

随着 Zen 架构处理器推出,一路上看着 Ryzen 1800X 全核 4GHz、2700X 4.2GHz、3800X 4.4GHz 到 3900XT 4.5GHz 的全核超频能力提升,而这代 Ryzen 9 5950X 则可达到全核 4.7GHz 时脉,并可通过 Cinebench R20 CPU 效能测试。

这代 Ryzen 5000 系列大部分都落在全核 4.7GHz 时脉,高核心数的 5950X 与 5900X 在 4.75GHz、电压 1.375v、L1 负载平衡设定下,可通过 Cinebench R20 CPU 测试,达到 12229 PTS 与 9299 PTS 的成绩。

至于 5800X 与 5600X 则可上至全核 4.8GHz、电压 1.375v、L1 负载平衡设定下,Cinebench R20 CPU 有着 6430 PTS 与 4845 PTS 的提升。


↑ Ryzen 5000 手动超频 4.7GHz。


总结

AMD Ryzen 5000 的效能确实毋庸置疑,不仅制霸着 CPU 渲染多核效能,在 Zen 3 19% IPC 提升、8 CCX 降低延迟与 CPU 时脉提升之下,让单核效能也今非昔比,不仅有着强悍的单核效能,更让 PCMark、SYSmark 等电脑效能测试中赢过 i9-10900K。

Ryzen 9 5900X 与 5800X 更在朝思暮想的游戏效能当中反超对手,如今夺下「最强游戏处理器」之名也实至名归,今年想升级的玩家你準备好换上 Ryzen 处理器了吗?

至于未来,AMD 也提到 5nm、Zen 4 正在研发当中,此外 Ryzen 5000 系列似乎还少了 Ryzen 3 系列的入门 4 核心,至于这代是否会替行动处理器更新,以及桌上型 APU 是否有望再次推出更新,就要看 AMD 未来的规划了。



来源: 玩家的期待!AMD Ryzen 5000 系列全面对决测试报告 / 5950X, 5900X, 5800X, 5600X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